2020年4月
金融總會率金融業向前衝 全民共享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已經成為主管機關及金融機構相當重視的指標之一,而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更是積極帶領金融業全力衝刺,希望落實普惠金融,最終達到讓不同教育程度的人民都具備足夠所需的金融知識,使不同經濟能力所得的民眾都能擁有金融風險抵抗力,不論財富多寡,大家都能具備良好的資產管理能力。
現今,世界各國均相當重視金融知識的普及化,過去長期在政府體系,曾經擔任過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財政部主任秘書、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局長、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財政部政務次長,而後到臺灣土地銀行、華南金控暨華南銀行擔任董事長的現任金總秘書長吳當傑表示,到金總後,就是積極全力以赴,其中一項重點工作就是金融知識的提升。
精準描繪全民金融生活面貌
吳當傑分析,檢視過去金融知識調查,多只有簡易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內容的知識調查,對於弱勢族群的辨識、金融知識弱點的了解並不完備,對於如何提升金融素養與知識水準更較為薄弱。
因此,此次金融普惠生活調查的重點與過去不同,內容包含日常金融收支情形、金融知識水準、金融風險抵抗力強弱、消費儲蓄行為特性及金融規劃能力,試圖描繪全民金融生活面貌。
其中,有多個亮點所在,其中一個就是過去10多年前,金管會曾經做過相關調查,並且持續了3次,分別於2007年、2009年及2011年進行研究,在十多年前的金融環境、服務及產品相對簡易,現在則較為多元且複雜,且過去的調查較無法針對金融弱勢族群進行辨識,現在則可以掌握更多資訊,期望深入之後可以打造更好的制度,同時服務這些金融弱勢族群。
首先,著重於描繪出全民金融生活面貌,除了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還可以更加了解接觸點,貼近不同消費族群。第二個,是分析後讓主管機關更有作為,並成為進一步的監理措施參考。第三個則是可以持續對普惠金融強化,金融機構能了解有哪些層面是觸及不到,又有哪些金融弱勢團體沒有服務到,才可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與商品,進而達到創造美好社會的終極願景。
從四大面向落實普惠金融
對於普惠金融的目標,吳當傑說,最終就是希望達到全民財務幸福,而要讓全民能夠財務幸福,就是讓不同學歷的民眾都具備足夠所需的金融知識,而不同經濟能力所得的民眾也都能擁有金融風險抵抗力,使不論財富多寡,大家都能具備良好的資產管理能力。
吳當傑建議從幾個角度來落實,包含政策面、教育面、數位化、金融商品四個面向。政策面向是跨部會的合作,從中央到地方層級,才能照顧到所有國民;教育面是鎖定青少年族群,養成完整的金融教育及儲蓄等觀念,延伸至成人階段及家庭成員等等。再者,透過數位化的協助,讓金融普惠的觸角可以更深、更廣的協助每個金融弱勢族群。金融產品面最後才能廣泛服務不同對象,包含中小企業、微型企業、高齡者等不同民眾的服務。
所以,長遠的目標就是希望達到不管是國中、高中畢業,還是取得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抑或是擁有月收入百萬元,或只有微薄薪水,甚至是名下沒有任何資產或負債,每個人的狀況雖然都不相同,但都應該具備基本所需的金融知識及金融風險抵抗力。
吳當傑說,金融總會為了推動普惠金融,積極辦理二大項工作,就是希望能夠協助民眾具備基本所需的金融知識及金融風險抵抗力;包含每年辦理2次金融服務愛心公益嘉年華活動,以及積極辦理金融教育訓練,每年由金融總會委託金融研訓院、證基會、保發中心、會計基金會等專業訓練單位,開辦金融教育課程,免費提供學生及民眾參加,參加民眾涵蓋學生、一般民眾、原住民、新住民、婦女及中老年人等族群。
教育訓練中,除了教育反詐騙、基本金融知識外,並依其特質提供差異化的宣導內容,例如對樂齡族群,特別編撰教材,加強投資風險的教育及宣導。以近2年統計,全台辦理實體課程宣導計有1,289場次,185,685人次參與,社群網路課程宣導計有547,524人次參與,且參與人數逐年增加。
其實,普惠金融為何具有急迫性的議題討論,主要就是經濟越發展,貧富不均的情況日益嚴峻。近期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奧斯卡最佳影片等眾多國際電影獎項的南韓電影《寄生上流》,就是講述貧富不均的普世問題,並獲得各大影展的青睞。
吳當傑說,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席勒(Robert James Shiller)曾經強調,金融業要創造美好生活,尤其可促進自由、繁榮、平等和經濟安全,更希望藉由金融來進一步造福全人類。創新開明的金融體系是文明進步社會絕不可少的基礎設施,與其消極限制,不如積極管理,推動金融走向公平、效率和創新。
要達到普惠金融,吳當傑認為,應該要跨部會合作,讓資源更加有效運用。如英國就是從金融生活調查來了解弱勢客戶作為。換句話說,監理機關應該多了解不同層級的人資源夠不夠,並讓消費者保護團體能一起提供最真實的訊息,監理機關就能更全面掌握資訊。
而監理機關也應該跟金融機構、公會保持夥伴關係,強化弱勢客戶的知識,如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CA)的英國金融生活調查構面,就參考了G20(二十國集團)的資料,鎖定金融收支、知識水準、金融抵抗力、儲蓄特性、規劃能力等,藉由加值資訊來有效監理。
金管會制定目標全力達成
特別是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一上任就相當重視普惠金融,甚至將「訂定普惠金融KPI」視為金融科技發展三目標之一。其中,金融總會更以實際作為積極配合主管機關達成目標。
普惠金融就是能滿足所有個人和企業需要,以負責任且持續的方式提供其有用且負擔得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包括交易、付款、儲蓄、貸款和保險),最終實現經濟包容性成長、改善貧富差距與生活水準、促進社會公平及社會福利等目標。金管會更於2020年1月14日建置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從金融服務可及性、使用性及品質三面向,評估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狀況及政策執行成效。初期訂定有21項衡量指標。
另外,金管會也相當重視本國銀行對小型及新創企業等提供融資服務,因此自2005年7月推動「本國銀行加強辦理中小企業放款方案」,為持續了解中小企業融資辦理情形,訂定2項觀察指標。而為觀察我國民眾使用數位金融投資工具之狀況,金管會亦訂定證券及期貨市場民眾電子下單交易比率2項觀察指標,就是希望作為金管會評估中小企業融資政策及數位投資交易政策之參考。
其中,金融服務品質項之「金融教育宣導」的「鄉鎮區市辦理金融知識宣導活動之覆蓋率」指標,規劃於2020年達成覆蓋率100%。也就是希望於22個直轄(縣)市,計368個鄉鎮區市,其中含30個原民單位,均能辦理金融教育宣導活動。
積極創造美好生活社會
金管會為了達成世界銀行所定義的「普惠金融」境界,自2006年訂定並執行「金融知識普及工作推動計畫」,並於2012年成立金融教育推動小組,邀集金融總會及證交所等15個金融周邊單位擔任小組成員,包括金融總會、證交所、期交所、櫃買中心、集保結算所、金融研訓院、證基會、保發中心、財金公司、聯徵中心、聯卡中心、金融消費評議中心、投保中心、中央存保及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
金融教育推動小組持續以落實社會宣導、深化校園根基、結合社會關懷與公益及善用多元媒介等4項運用策略,透過多樣化、適當的管道與方式,提供民眾基礎金融教育及資訊,統計2019年該計畫實體教育宣導活動總計逾7,000場,約111萬人次參與。
吳當傑說,金融總會更於2014年9月奉金管會指示,發起籌設金融服務業教育公益基金,其中每年編列約2,000萬元的經費作為金融教育宣導課程。由金融總會委託金融研訓院、證基會、保發中心、會計基金會等4個專業訓練單位,免費提供學生及民眾參加,宣導民眾群涵蓋學生、一般民眾、原住民、新住民、婦女及中老年人等各個族群,每年滾動式檢討成效,2020年也將請這4個單位,配合金管會「鄉鎮區市辦理金融知識宣導活動的覆蓋率」指標達成100%,列為年度重點項目。
吳當傑強調,金總自2005年5月成立,今年將滿15年,金總的重要任務就是增進金融產業界之福祉,並兼顧消費及投資大眾之權益,所以金總將從事社會公益與金融教育宣導推廣普惠金融列為優先的重點工作,未來將持續將金融教育推廣深入各鄉鎮,再加上行動支付、金融科技的多方搭配,讓金融業能朝向「創造美好生活社會」的願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