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銀行所引發的金融風波雖然逐漸平息,但這種前所未有的新型態金融風險,必須正確診斷此事件的成因,並且對症下藥,規劃合理的冷卻機制,降低擠兌風險,刻不容緩。
矽谷銀行原本的利基,在於快速提供新創公司所需的金融服務,如今卻成為燃點。網紅透過Twitter、WhatsApp鼓吹存款人轉存款,大量存款快速被掏空,銀行還來不及反應,即宣告被FDIC接管,令眾人錯愕。
矽谷銀行擠兌風波的警鐘,讓各方正視重塑數位金融風險監理制度迫在眉睫,監管機構應加強利用先進監理科技提升金融風險監控力,同時建構政府與金融機構合作的穩定機制,並架設好存款保險制度,確保金融市場穩定。
因應數位「快金融」的挑戰,加上疫情對產業的衝擊、烏俄戰事引發通膨加劇,讓美國聯準會等主要央行持續升息,進而衍生出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瑞士信貸財務危機等事件,面對市場瞬息萬變,金融業的管理模式與危機處理能力,以及變動環境中保有韌性成為重要課題。
ChatGPT的出現,昭示著原本需高度專業才能完成的任務,在生成式AI的協作下變成人人可為。金融業必然是深受影響的產業之一,數位金融、財富管理、客戶服務、行銷銷售、風險管理等工作態樣與所需職能都有可能改變。
金融業碰上ChatGPT,有不少創新的想法,但也有些擔憂,就算是想靠AI人工智慧增加商機,背後還是少不了「工人智慧」,因為人工智慧仍舊得依靠工人智慧去將銀行內部所需的內容堆疊建置,產生接地氣的AI內容與服務。
ChatGPT全面衝擊金融圈,金融從業人員該害怕被取代嗎?未來它將具備金融業的應用能力,加入正確性、即時性、真實性以及訓練成本等因素後,成為金融人員的有利工具。金融人員需要持續進化,設法駕馭這位「未來秘書」。
在時代轉換的過程中,可能發生結構性人力調整,新技術替代了某些類型的工作,但它們也創造了新的工作型態;時代巨輪前行的過程中,淘汰你的不必然是技術本身,極有可能是掌握了新技術的人。
「若有完善的消費者保護機制為基礎,DeFi可望建立一個真正開放且觸及率更高的金融體系」。上述文字的關鍵詞正是「消費者保護」。一旦人們對DeFi的信任不再,就如同資源耗竭的土壤,什麼也無法栽植其上。
加密貨幣/資產及NFT帶來的機會與風險,均為現在進行式,如何在立法上取得適當平衡,並兼顧金融穩定、消費者保護及防制洗錢等傳統金融監管議題,都值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