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第一任期最受關注的經濟政策,是向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當時,許多主流經濟學家預測,此舉將推高進口成本,最終轉嫁給美國消費者。然而,事後分析顯示,關稅對物價的影響,實際上比預期更為溫和。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在於川普的關稅政策在第一任期主要目標是中國。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解釋:「因為主要對象是針對中國,其他國家就可以提供相對低價的替代品,同時許多在中國設廠的企業也選擇將產線外移至東南亞或墨西哥等地,這使得進口價格的整體上漲幅度,並未如預期般劇烈,從而有效抑制了通膨的擴散。」川普當時便以此為依據,得意地宣稱關稅對物價的
8月1日關稅拍板後,川普勢必加快改革步伐。若鮑爾被撤換,聯準會超然地位能否保全,關乎未來金融市場穩定。
川普披著雷根經濟學的外皮,骨子裡卻流淌著門羅主義的角頭思維。當他重塑經濟秩序,向世界收保護費,台灣該如何因應?
川普仿效雷根,同樣將MAGA作為競選口號,一樣減稅、鬆綁法令,但雷根將關稅視為公平貿易的橋梁,川普卻拿來當武器,到底美國會是重現繁榮的1980年,還是回到1930年的蕭條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