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是近年台灣最大的外國人直接投資來源,但過去我國對歐貿易與投資占比不高,除了地緣因素與語言文化生疏外,歐盟較為嚴格的勞動法規與金融管制亦構成阻礙。但自川普1.0啟動貿易戰、始料未及的疫情接踵而至,以及近期不確定性極高的川普2.0開展之後,使台商不得不在自身設廠與供應鏈來源議題耗費心思。猶記2021年時任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親自致函,籲請我國政府為汽車產業提高晶片供給量,並希望向台積電傳達明確訊息一事,歷經3年,終使「歐積電」成真,台灣對歐投資開始出現大幅增長,這對於始終堅持為產業服
歐洲央行與成員國之間的貨幣、財政政策多頭馬車。為應對此分歧難題,歐盟啟動的《穩定與成長公約》改革,兼顧財政紀律與各國的政策推動,象徵治理思維的轉型。
為降低對美元清算體系的依賴,歐洲央行正積極推動「數位歐元」的開發,期望以此作為突破口,重塑全球支付話語權與金融治理結構。
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施政轉向積極,帶動歐盟提升競爭力。歐盟執委會著手推動成立儲蓄與投資聯盟,可望媒合歐洲公民的儲蓄到投資需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