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歐盟與美國就關稅問題達成協議,前者以低頭讓步的姿態,向後者承諾採購能源及投資,以換取歐盟對美出口關稅從30%降為15%。塵埃落定後,歐盟犧牲部分貿易定價能力與產業自主性,以避免一場跨大西洋的貿易戰災難。此結果恰恰凸顯歐盟面臨大國競爭升溫與全球供應鏈重塑的劇變,追求全方位戰略自主與經濟韌性的迫切。對此,布魯塞爾近年來動作頻頻:從數位與綠色的雙軸轉型、以歐洲主權基金扶植關鍵技術產業、大幅加碼國防工業投資、透過REPowerEU促進能源獨立、推動Buy European公共採購倡議、產業回流政策與友岸外包布局,乃
歐洲為加速即時支付系統應用進程,從基礎清算到數位錢包全面強化,也帶動金融機構轉型的動能。
全球私募股權(PE)基金正將目光投向歐洲,其政策紅利、企業價值被低估及制度穩定性等三大優勢,使它從全球資本配置的邊陲走向核心。
歐洲央行與成員國之間的貨幣、財政政策多頭馬車。為應對此分歧難題,歐盟啟動的《穩定與成長公約》改革,兼顧財政紀律與各國的政策推動,象徵治理思維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