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 中國 2024年11月

中國銀行業獲利能力承壓

經濟增速放緩和政府干預加深
撰文:Alicia Garcia Herrero

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中國的銀行業也受到了明顯影響。房地產市場信心低迷、需求疲軟、投資情緒謹慎、人口趨勢和監管變化帶來的結構性變革等,這些挑戰正在對經濟產生連鎖反應。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居全球首位,2023年達到57兆美元,相當於GDP的325%。中國經濟與銀行業之間的關係密切而複雜,了解二者之間的雙向影響對於研究總體經濟趨勢和金融穩定性至關重要。

中國銀行淨利息差收窄成為新常態

由於經濟放緩以及銀行業承擔著配合政府政策的角色,銀行利率下降、資產增長放緩,由此導致的淨息差收窄可能成為新常態。銀行是關鍵的貨幣政策工具,從歷史上看,在利率較低的情況下,銀行利潤增長通常是透過資產快速擴張來保障的。但如今,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

從銀行業收入來看,投資收入是唯一的支柱,多年來增長速度最快。相較之下,貸款利息收入預計將會快速放緩。非利息收入走勢趨穩,主要來自證券交易收益,這也與投資相關。從支出來看,定期存款利息支出激增、沒有足夠的資產增長是一個難題,銀行正嘗試遏制非利息支出增長。儘管資產質量存在一些擔憂,但用於撥備的資金量一直保持穩定,這可能是保護獲利能力的短期解決方案。

貸款利息收入低迷源於信貸需求疲軟。截至2024年8月,社會融資總額同比增速,從2023年及之前的10%以上放緩至8.3%。消費者和商業信心減弱影響了抵押貸款需求和私人投資,貸款增長持續減速。

M1收縮超過5%,家庭和企業將資金投入流動性較差的資產,例如定期存款。企業活期存款快速減少,反映了利潤增長放緩和去槓桿的趨勢。中國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在2022年和2023年連續2年都收縮3%左右。我們預計2024年只會略有改善,利潤成長在1%左右,遠低於2017年至2021年15%的歷史平均水準。

週期性通縮以及結構性問題(例如老齡化)帶來的持續通縮將導致利率下降。銀行面臨的困境是無法完全以同樣的幅度降低融資成本。即使有降準等政策支持,利息支出占利息收入的比重仍可能繼續上升,2024年達到75%的新高,高於2017年至2022年63%的平均水準。

銀行的投資收入僅由中國國債支撐

銀行業唯一的利潤支柱,也就是投資收入,主要由中國國債增持推動,這是所有類型中成長最快的。2023年政府相關投資占總資產的14%。在投資方面,雖然製造業和基礎設施行業仍在快速擴張,但房地產疲軟仍然是主要拖累因素。投資成長主要來自公共部門,這可能是由於國有企業融資能力增強,以及一些私營企業去槓桿的結果。由於與其他借款人的需求差異,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中國銀行業越來越多地服務於公共部門。

中國銀行業的表現是實體經濟的一面鏡子,反映了更具挑戰性的宏觀環境。從金融部門角度來看,淨息差收窄和資產增長放緩表明,通貨緊縮和市場情緒低迷的風險可能比表面上看起來的要大。老齡化等結構性問題的壓力也可能導致利率進一步下降。

為了穩定經濟,中國銀行業可能需要承擔更多責任,同時利潤率可能會下降。然而,利潤率並不是未來唯一的問題。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償債能力等,這些重點議題對中國總體經濟、銀行業和金融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作者為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