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 日本
2024年11月
新首相的金融政策抉擇
眾議員選舉 執政黨大挫敗
石破茂獲選為日本最大黨自民黨總裁,並被正式任命為日本第102代首相。石破就任日相後僅8天就解散眾院,是二戰以來最快紀錄。然而,日本眾議院10月27日舉行選舉,執政黨自民黨席次大幅縮水,執政聯盟自2009年來首度失去多數,石破茂隨即提出與其他政黨合作的可能性,且說不會請辭,儘管如此,仍對上任不到一個月的政府帶來不確定性。
石破茂一向以鷹派路線著稱,擔任首相後想要大破大立,實施的政策不論是財政重建、金融政策調整、股票投資稅制改革、能源政策的轉型等,都可能與前首相岸田不同。如今石破茂續任與否蒙上陰影,但可以確定的是,自民黨雖不過半,仍是最大黨,若石破茂續任,日本金融政策有可能朝其目前規劃發展,若首相換人做,金融政策又將如何調整?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分析,日本可能形成在少數執政黨狀態下的「局部聯盟」:弱勢執政黨將透過在預算案和重要法案等各案件上與在野黨達成共識的「局部聯合」來維持政權。但需要在野黨合作的情况下,政策的推進力將會下降。
利率正常化調整腳步趨緩
石破茂任首相後曾向媒體表示目前的環境並不適合貿然調升利率。但筆者觀察,他過去的政策相關評論,皆對日本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持謹慎態度,特別是擔心量化寬鬆政策會引發通貨膨脹風險、對民生的負面影響,因此,未來仍不排除進一步重審金融寬鬆政策,並推動利率正常化。尤其日本央行總裁植田和男10月23日在美國華盛頓表示,「邁向貨幣政策正常化的努力才剛開始」。這一政策的改變可能導致日圓升值,對現今以日圓貶值為背景而成長的日本出口產業造成衝擊,致使出口競爭力下降。但日圓升值可能降低包括日本半導體產業等依賴台灣材料和設備的取得成本,使來自台灣的進口商品相對便宜,對台灣或許會產生正面效應。
未來若進入局部聯盟政局,將給日本央行的政策正常化進程投下陰影,腳步可能會變慢。在選舉結果出來隔天,日本股市出現大漲,匯率出現大跌,代表金融界預期日本利率進一步調升的時間有可能延後。
持續推動數位科技與再生能源
外界普遍認為石破茂不同於以往的安倍和岸田政權,他更加重視財政紀律,追求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即「成長型經濟」。如果他意欲積極推動財政健全化,政府可能會縮減支出、減少負債,對依賴基礎建設投資和公共工程等相關行業可能造成影響。若石破茂下台,則新政權為了穩定支持基礎,恐將增加財政支出。
不過,筆者認為不論石破茂是否繼續執政,日本在經濟政策上應會持續擴大推動對數位科技和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在此領域,台日經濟聯繫有望更加緊密。特別是台灣在半導體和ICT領域具備全球領導地位,雙方的技術合作將在數位轉型(DX)方面為兩國帶來可觀利益。在此情形下,綠色能源和淨零排放相關技術的台日交流也可能更加頻繁,將為台灣企業進入日本市場提供更多機會,並促進技術合作,創造更多商機。
石破茂在就任演說中,曾發表支持核能發電的言論,即在安全前提下重啟核電,一旦實施,預計將提升日本國內的能源自給率,並同時降低電力成本。能源密集型產業,特別是重工業、製造業以及發展AI產業不可或缺的資料運算中心建置營運等相關產業,將會成為受益者。這個政策方向看起來是日本政府在經濟的壓力下,不得不為,即使換首相應該也不會有改變。
租稅政策調整腳步可能放慢
石破茂先前提議政府應加強對金融高所得(1億日圓以上)族群的金融所得課稅,此政策一旦實施,短期內可能會抑制部分投資人持有日本股票的意願,導致日本股市交易量減少、股價下滑。但從選舉完後股市的反應看來,未來這個政策的實施與否,可能需要更多討論。
從長遠來看,石破政權針對一般投資者的稅收優惠措施,例如少額投資非課稅制度(NISA)、個人年金儲蓄制度(iDeCo),投資利益全部免稅等,可能有所擴大,進而刺激個人進入股票市場的意願。另外,許多日本市場分析師也提到,若日本資本市場降溫,台灣及其他亞洲市場可能會變得相對吸引人,預計資金流向將產生變化。
隨著國會改選結果出人意料,可能會迫使各方達成難以駕馭的權力分享協議來組成聯合政府,隨著日本面臨經濟逆風和東亞緊張的安全局勢,可能引發政治不穩定,預示日本政壇的動盪新局面。且預計石破政權先前所推出的日本金融和經濟、能源以及外交等政策有可能不會照原來的劇本,日本政局的變化對金融政策的影響,需要重新評估。(本文作者目前居住在東京,曾於日本及美國多家知名企業任職,深諳日本企業文化及市場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