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金融 2025年9月

因應極端氣候 引入氣候弱勢保險

王嘉緯

久以來國人對於颱風的印象,大多數是從東部一帶侵台,只有極少數會直接登陸西南部,而從西南部登陸的颱風卻皆路徑詭譎,帶來嚴重的損害,例如70年代的賽洛瑪、80年代的韋恩等。2024年的山陀兒直擊高雄、屏東,2025年的丹娜絲重創台南、嘉義,甚至像竹節草雖未登台,死而復生後還引入低壓帶中的強勁西南氣流,帶來連日驚人豪雨。

沿西南部北上的颱風,結構不僅未遭中央山脈破壞,更因為迎風面緣故而挾帶致災性雨量,狂風暴雨襲來釀成巨災。諸如此類的颱風或降雨,過往也許數十年一遇,如今似乎受氣候變遷影響,接二連三地出現。台灣西半部人口稠密、產業聚集,本就容易導致災害集中,今年風災侵襲地區又多為高齡長輩獨居的偏鄉城鎮,更凸顯背後隱藏的「氣候弱勢」問題。

氣候弱勢指的是什麼群體?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定義,是指容易遭受極端天氣影響,且缺乏因應與調適能力的群體。過往提及氣候弱勢這個名詞,大多會聯想到所謂的「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SIDS),如帛琉、吐瓦魯、馬紹爾群島等坐落於太平洋的國家,常被視為受氣候變遷衝擊而需要特別援助之對象。針對該些氣候風險高脆弱性國家提供必要的資金,以協助提高其自身的調適能力,已是全球永續領域目前高度關切之課題。

為此,全球各國近年來嘗試以多邊或雙邊氣候財務機制,期望促成更深層合作,從而強化氣候弱勢的風險應對韌性。前者多邊機制,係指由多個國家捐助資金,再指定多邊機構,像是國際組織或跨國金融機構監督,妥善地進行資金管理與分配。例如聯合國底下的綠色氣候基金、全球環境基金或氣候調適基金,或世界銀行的氣候融資(World Bank Climate Finance)等,都是行之有年且運作相對成熟的案例。

至於後者雙邊機制,則是由一捐助國向另一個受援助國家逕行提供資金,管理制度由兩國自行商議,通常係基於雙方的政治或經濟關係而定。美國可說是此機制的重要參與者,儘管美國向來對國際氣候合作參與興趣不高,但仍透過雙邊機制因應氣候變遷議題,比如美歐氣候變遷夥伴關係(U.S.-EU Climate Change Partnership)、美印氣候與清潔能源合作(U.S.-India Climate and Clean Energy Partnership)。

其實多年來美國態度曾歷經多次峰迴路轉,從小布希對《京都議定書》有所保留,到歐巴馬任內轉向加強跟各國氣候對話,拜登更在2021年1月上任後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只不過川普又於2025年1月20日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宣布美國二次退出《巴黎協定》。川普的想法固然可以理解,其堅持以美國人民利益為優先,反對把納稅人的錢用於援助其他國家,而是必須保留在滿足本國利益需求;且在《巴黎協定》框架下所達成的環境保護協議,可能反倒負面牽制美國經濟發展。這也是為何從川普重返白宮後,全球永續圈就一直籠罩著低氣壓,原因之一就是美國退出氣候財務援助行列。

平心而論,美國透過雙邊財務機制管道注資,確實是全球氣候資金的主要來源,但全世界也不是只有美國投入資源,甚至如台灣也貢獻此機制不少。例如外交部成立「公正轉型基金」協助友邦因應氣候變遷風險,從提升馬紹爾群島的能源使用效率,到幫忙吐瓦魯建設海岸防護設施。然而,當我們的目光長期聚焦於國際援助機制,會不會反而忽視了台灣本身,或許也存在著氣候弱勢問題亟待處理?特別是2025年連續的幾個颱風及致災性暴雨,給偏鄉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威脅,讓這個問題顯得更加嚴重。

台灣當然並不是沒有機制,用於協助受天災影響的民眾,從災害救助慰問、費用補貼、稅捐減免到低利貸款等,遍布於各類方案與措施。只不過災後援助與補償固然重要,惟值得留意國際間針對氣候弱勢議題,近來已更著重在如何強化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以及提高極端氣候的應對韌性。

而氣候調適或因應韌性又是什麼?通常是指藉由基礎設施、政策規劃乃至於調整生活型態,盡可能地減輕氣候變遷的負面衝擊,從而改善環境適應能力。常見實例像是加強沿海地區防洪工程、提高建物抗風能力,以減輕極端風災事件之影響。甚至在進行國土規劃與都市發展時,同時考慮可能的氣候風險,並加強對社會大眾之宣導教育,提升民眾對極端天氣的認知與預警能力,亦皆可歸納在此範疇。實際上,我國早在2012年就已通過「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並依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由各機關協力推動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迄今已進入第3期。

比較可惜的是該行動計畫所需經費逾新台幣4,000億元,主要仍來自於中央政府總預算的中程計畫預算,由各部會編列預算支應。但完全依賴政府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若能引導市場資金共襄盛舉,應當能夠提供更充裕資源給氣候弱勢族群。事實上從2023年的COP28會議之後,各國就高度關注「混合金融」(Blended Finance),就是希望能加強公私部門協作,提高民間金融機構的參與意願,驅動更多市場資金輸往氣候調適領域。

綜觀目前國際間應對氣候變遷風險,已經有的混合金融推動模式,舉凡政府發債、公私協力籌資、風險分攤及風險移轉、土地價值獲取,以及獎勵補助與技術援助等不一而足。當中其實不乏國內已行之有年的制度,例如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開辦低碳智慧納管貸款,又或是前些年成立國家融資保證中心協助離岸風場籌資,以及能源署提供地熱獎勵補助以分攤探勘風險等。惟多數仍隸屬於減碳或能源轉型範圍,針對氣候調適課題如能參考國際作法適度引入國內,應當可更有助於增進我國氣候弱勢族群的氣候風險因應韌性。


譬如氣候弱勢保險就是國內較少討論之議題,保險結合混合金融,並非由政府全數出資,相反地,公部門只需挹注部分資金,重點在於怎麼鼓勵民間保險公司,就氣候弱勢需求設計相關保險商品。譬如印度就有「極端高溫保險」,用以賠付熱浪造成的損失,但部分保費由國際NGO、慈善組織來贊助;東協各國也有共同出資設立「東南亞災害風險保險基金」,不僅將資金用於減輕企業的氣候災損,甚至跟民間再保險公司結合,一旦發生極端天氣事件,無須現場勘驗即可快速理賠,藉此強化災民權益保障。

總而言之,如今面對更頻繁出現且影響更劇烈的極端天氣事件,或許得從風險導向較全面性地思考,如何讓資源得以確實且快速地挹注到氣候弱勢族群身上,乃至於強化其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對此,建議先完整盤點國內氣候弱勢族群及所在位置,比如不只侷限於風災洪水,甚或高溫潛在受害者也該納入,像是無力負擔空調的低收入家庭、長期暴露於豔陽下的勞工等。綜整各地區的人口結構、所得分布,以及極端天氣可能影響狀況,據以判斷是否認定為氣候弱勢。再根據盤點結果,檢視現行支援機制與配套措施是否足以涵蓋所需,抑或評估是否需要更新對策及作法。而其中如若涉及財務協助,即可考慮利用混合金融方式撬動民間資源投入,讓市場資金更有效應用之同時,也能夠適度地舒緩政府財政壓力。(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猜你喜歡

2025年9月

ESG瞭望台

歐洲|大型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期程可延至2027年歐盟委員會近日通過《歐洲永續發展報告標準》(ESRS)修正案,允許受《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規範的大型企業,延遲2年揭露額外的ESG數據。這意味著,企業可將生物多樣性與「範疇三」碳排放等永續性資訊的揭露,延後至2027年再行公布。歐洲人民黨|呼籲撤回《綠色聲明指令》儘管歐洲人民黨(EPP)及部分成員國呼籲撤回《綠色聲明指令》(Green Claims Directive),歐盟委員會仍明確表示無撤案計畫,將持續推動該法案進程。該指令要求企業對其自願性環境聲明,提供科學依據與接受獨立第三方查核,並限制使用未經查核的生態環境標籤,顯示歐盟朝證據導向與責任揭露的ESG資訊治理規範不變。新加坡|發布新指引,推動亞洲轉型金融分類標準新加坡發布的亞洲轉型金融分類標準(Practical Guidance to Advance Adoption of Singapore-Asia Taxonomy for Transition Finance),旨在幫助金融機構和借款人在永續評估標準時能提供更明確指引。該指引讓新加坡加速朝綠色轉型和永續金融發展。越南|啟動碳市場試行計畫,碳密集產業首當其衝越南政府宣布啟動碳排放交易制度試點工作,初期鎖定鋼鐵、水泥與燃煤發電三大高碳產業,顯示越南已逐步導入市場化的碳定價機制,將對高碳企業帶來成本上升與價值重估壓力。SBTi|發布新版《金融機構淨零排放標準》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組織發布新版《金融機構淨零排放標準》,明確金融機構設定符合科學標準的淨零目標,內容涵蓋貸款、投資、保險與資本市場業務,協助銀行機構與資產管理人將淨零排放納入其投資決策與資產組合管理中。GRI|推出數位化永續報告工具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新發布基於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XBRL)技術架構的永續數據管理工具,協助企業將永續報告內容轉化為可結構化與跨平台傳輸的數據格式,為金融機構、數據供應商及企業提供即時ESG數據串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