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多家銀行對可疑帳戶實施「預防性設控」,導致大量銀行帳戶無預警被鎖,加上解鎖流程繁瑣引發民眾強烈不滿。這波「帳戶凍結潮」主因是模型誤報(False Positive)太多而引發民怨。若要有效降低誤報,關鍵在於將人類審查的智慧變成可訓練的資料──精進防詐模型,讓詐欺無所遁形,正常用戶也將免於無辜受擾。此波「帳戶凍結潮」近期迅速引發輿論關注,大量受影響民眾在社群平台發文抨擊,控訴自己「明明只是日常消費,結果帳戶無故被鎖,還得請假跑銀行解釋」,直呼銀行的防詐措施擾民。有人甚至誇張地說:「現在提款轉帳不方便,搞得好
防詐AI錯判民眾帳戶遭鎖控,銀行坦言模型過於敏感或資料不足致誤報率高,若引入更多外部資料與回測機制,將可降低誤殺民眾帳戶風險。
東南亞數位支付潮遇逆風,泰國因洗錢詐騙攀升,攤商重回現金,暴露信任與便利的矛盾,成數位轉型警訊。
金融詐騙案中,英國以「最低成本迴避者」原則,設計APP詐騙強制退款制度,迫使銀行不再是旁觀者,須承擔防詐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