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詐騙日益猖獗,已是全球共同挑戰,根據2024年全球反詐聯盟報告指出,全球因詐騙造成的潛在損失約1.026兆美元,其中亞洲過去1年估計就損失了約6,884億美元,約占全球詐騙損失的三分之二,台灣2024年詐騙損失金額高達新台幣502億元。面對詐騙案件激增,不少國家開始討論,銀行是否應該賠償受害消費者?近年來,英國最普遍的詐欺類型是「授權支付詐欺」(Authorized Push Payment Fraud, APP Scams),指詐團利用社交工程,誘騙受害者自行授權,將資金主動轉帳給詐團的行為。由於這類轉帳是受
防詐AI錯判民眾帳戶遭鎖控,銀行坦言模型過於敏感或資料不足致誤報率高,若引入更多外部資料與回測機制,將可降低誤殺民眾帳戶風險。
東南亞數位支付潮遇逆風,泰國因洗錢詐騙攀升,攤商重回現金,暴露信任與便利的矛盾,成數位轉型警訊。
避免AI誤鎖帳戶,銀行透過精進防詐模型,可讓詐欺無所遁形,正常用戶也可免於無辜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