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經濟學家提倡自由開放的經濟體質已有數百年,但等到二戰後成立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世界才真正迎接全球化的到來;其後,到1995年成立世界貿易組織(WTO),更進一步深化。在冷戰時期,歐美國家也深信,透過全球自由經濟的思想傳播,能夠減少國家之間的軍事對立,增進溝通,並且可以共同對抗共產極權帶來的地緣政治威脅,但WTO成立才30年不到光景,保護主義靈魂再度甦醒,只是這次的出發點相當不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語重心長說的「全球化已死」,引起全球政經界關注。但事實上,倒也不是所有產品都不再享有自由貿易,張創辦人
IMF指出當前全球金融市場正面臨「資產價格高估」、「非銀行金融槓桿高」與「主權債務負擔重」的三重挑戰。在經濟擴張與科技創新的繁榮表象之下,金融體系的脆弱程度反而令人擔憂。
各國積極將穩定幣推向金融核心,台灣金管會也已審慎開放。然而,當國際巨頭搶先布局底層區塊鏈清算與AI風控技術,台灣金融業若僅聚焦發行,恐錯失數位金融時代的制高點。
次級市場因關稅及貿易戰動盪之際,初級市場逆勢崛起,數兆資金湧入私募股權。這波由金融創新主導、瞄準散戶的「民主化」實驗,正將初級市場推向無法預測的風險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