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穩定報告》,直指當前全球金融市場正面臨「金融資產價格高估」、「非銀行金融機構(NBFIs)槓桿偏高」與「主權債務負擔沉重」的三重挑戰。報告指出,當前全球多數主要股市與公司債券市場的價格依然偏高。以美國標普500指數為例,其本益比自2023年以來即持續高於歷史平均值。這樣的情況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為當資產價格遠高於其基本面價值時,市場對負面消息的敏感性將顯著升高,導致潛在的修正幅度與速度可能遠超預期。更為可慮的是,當前市場訂價似乎越來越依賴政策預期與地緣政治
全球化在WTO成立不到30年便面臨破碎。如張忠謀所言,全球化已死,反映出中國崛起帶來的政治競爭,已將金融市場推向金融武器化的新戰場,對經濟自由無疑是巨大諷刺。
各國積極將穩定幣推向金融核心,台灣金管會也已審慎開放。然而,當國際巨頭搶先布局底層區塊鏈清算與AI風控技術,台灣金融業若僅聚焦發行,恐錯失數位金融時代的制高點。
次級市場因關稅及貿易戰動盪之際,初級市場逆勢崛起,數兆資金湧入私募股權。這波由金融創新主導、瞄準散戶的「民主化」實驗,正將初級市場推向無法預測的風險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