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2025年7月

發展底層技術比發行穩定幣重要

林瑞嘉

球穩定幣競賽勢不可擋。中國螞蟻集團旗下螞蟻數科,近日宣布啟動申請香港穩定幣發行牌照;美國方面,川普支持穩定幣法案正於聯邦眾議院審議,若通過,將為穩定幣引入銀行級監理框架;南韓新總統李在明亦提出允許本土企業發行的穩定幣法案,明確將穩定幣納入國家金融創新政策核心。這些趨勢無不顯示,穩定幣已不再只是加密貨幣的衍生工具,而是邁向全球金融基礎的關鍵項目。

回到台灣,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召開的「虛擬資產服務法」公聽會指出,穩定幣對促進數位交易與支付創新具有潛力,同時也可能對主權貨幣穩定與金融安全構成挑戰。此舉標誌著我國監理態度邁向審慎開放,也為金融業者開展穩定幣技術與業務布局提供關鍵窗口。

在這波數位金融革新中,螞蟻數科率先布局兩大關鍵技術產品──Whale(鯨):區塊鏈實時跨境資金平台,與Falcon(隼):AI外匯資金配置模型,為其全球資金清算與數位資產管理建構基礎設施。Whale是一套支援多幣別、即時清算與智能合約的區塊鏈平台,應用場景涵蓋跨境資金調撥、供應鏈融資、企業錢包支付與代幣(通證)化存款等,實現企業間即時鏈上結算,顯著降低時間與成本。Falcon則是基於AI的外匯與資金池預測系統,能依據全球資金流與匯率波動,動態調配資金儲備結構,有效支援穩定幣發行、流通與風險控制。

借鏡螞蟻數科的發展路徑,台灣金融業在推進穩定幣與區塊鏈清算發展時,究竟應先發行穩定幣,或是應優先建立如Whale與Falcon的相關技術平台?這更關乎台灣在國際金融體系中能否掌握主動權與技術主權。值得台灣金融服務業者審慎思考評估。

首先,穩定幣的價值不單純來自「發行」,更是其「可用性」與「清算效率」。若台灣尚未建置如Whale一般的區塊鏈清算平台、企業錢包與智能合約基礎,任何穩定幣的推出都將受限於傳統金融帳戶體系,難以實現即時結算、數據追蹤與場景整合,無法創造真正的流通價值。

其次,穩定幣需要高度靈活且智慧化的儲備與風險管理。螞蟻的Falcon模型可根據市場狀況,預測資金池需求,實現不同幣別的自動轉換與兌換保證,這是靜態儲備管理所無法達成的。如果我國金融機構缺乏此類AI風控模型支援,勢將面臨流動性風險或市場劇烈波動下的儲備壓力。

再者,Whale平台的成功說明,技術平台本身就是商業競爭力。即使尚未發行穩定幣,Whale已成為企業資金清算與供應鏈金融的重要基礎設施,為螞蟻數科帶來系統性競爭優勢。由此可見,建構先進平台並非支援工具,而是金融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主體。(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華南金控獨立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