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金融歷經數年的內外部因素交互衝擊,包含外部的歐美關稅戰、科技封鎖甚至金融脫鉤,內部的房地產泡沫、地方財政惡化、企業債務爆雷、信託商品違約、中小型金融機構危機,以及因信心低迷而帶來的消費投資不振與城鎮就業惡化,國際機構多數不看好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更不乏一路以來的唱衰言論,屢屢在外界「崩潰」預言聲中挺立,這或許也凸顯中國特色的黨國體制威力所在。近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國家統計局在4月16日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經濟數據,GDP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5.4%,超出外界預期,也高過3月份政府工作報告預定的5%左右全
川普加徵關稅引發股債雙殺,市場臆測中國拋售美債報復,但其拋售未必能撼動龐大且流動性高的美債市場。即便如此,中國仍持有未公開的機構債與其他美元資產,總體外匯資源不容小覷。
面對川式挑釁,中國高調宣戰,以勞動問題為核心,試圖改善惡性加班等現象。外界猜測是否為迎合歐盟的勞動法規,但實質上,是中國為緩解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下的社會維穩需求,並藉機尋求與歐盟合作。
川普關稅戰無差別攻擊,對中國跨境網購平台衝擊重大。對外貿易最前線的廣州,小批量代工的電商貿易模式,可能停滯甚或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