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4月初宣布全球加徵對等關稅,引發股債雙殺,一時間市場充滿各種陰謀論,有人認為是中國直接運用手上的「金融核彈」,大量拋售美國政府公債來報復美國政府,意圖拉高殖利率來引發市場混亂,間接傷害美國政府的籌資能力,甚至人民幣將取代美元的神話也再度復活。然而似乎沒有證據支持此一論點,其中也有一個原因是在於,那段時間無論在岸或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走弱,不像賣掉大量美債之後的資金大舉回流提振本國貨幣雄風應有的展現。客觀就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進行跨數據分析,首先可觀察美國公債的外國持有部位、美國公債市場每日平均交易量
潮玩Labubu從盲盒公仔躍升為炙手可熱的投資標的,在全球爆紅,原創IP投融資也跟著引起關注。
面對貿易戰、房市低迷與外資縮手,中國上半年消費逆勢成長,第二季數據更是亮眼。這股熱潮得益於政府「以舊換新」補貼、五一連假與618購物節的強力推動;但「穩經濟」的政策措施,在8月起與美國實施對等關稅交互作用,對中國消費市場的影響有待觀察。
近年中國金融機構數量銳減,顯示一場由政府主導的金融業大整併正加速進行。這不僅是為了優化資源配置,更是為化解中小銀行因經濟下滑、房地產危機引發的系統性風險。未來中國金融版圖將走向「大者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