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 日本
2025年1月
日本金融業積極投入地方創生
日本正快速邁向超高齡少子化社會,全國總人口約3成集中在首都圈。地方年輕勞動人口外流,加劇地方高齡化。不僅難以維持公共基礎建設及服務,最終導致地方經濟停滯,甚至衰退的惡性循環。
為解決這場國家級危機,第二次安倍政權在2014年修訂「地域再生法」,並增訂「町(地區)、人(人才)、工作(就業)創生法」。由中央主導,全面促進地方經濟復甦,改善地方居民生活品質,確保地方永續發展。
現任首相石破茂是第一任地方創生大臣,筆者當年聆聽過他的演講,內容就是闡述地方創生的重要性、目標及施政方針等,深刻感受到他對推動地方創生的堅定決心。
石破茂任首相後,延續過去對地方創生的願景,2024年11月初在會議中強調:將女性、年輕人納入考量的地方創生是內閣最重要的課題。同時也確立基本方針,首要目標在加倍2025年度地方創生給付金的預算。
此外,也鼓勵企業捐款給國家認定的地方自治團體事業。2024年11月底與在野黨協議形成共識,將「企業版鄉里納稅」期限延長5年,而捐款企業的節稅效果最高可達9成。自2016年制度實施以來,該納稅額逐年增加,2023年度達前年度的約1.4倍,總額約3.1億美金。目前累計已有1,536個自治團體受惠。
而地方政府將依據中央的基本方針,制定符合當地特色的政策,例如,利用給付金或企業的鄉里納稅、加強觀光基礎建設、宣傳地方觀光、整備及補貼地方移民住宅、建設地方創生特區、打造數位田園都市等。
金融機構參與地方創生
隨著各地區政府陸續投入創生、活化本地產業,金融機構也以金融的力量,在地方創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包括三菱UFJ、瑞穗及三井住友等大型金控紛紛投入。
三菱UFJ金控就設立了地域創生基金,支援包括青森市「Nebuta(佞武多)祭」等地方祭典,協助保存當地傳統文化。
瑞穗金控也結合地方自治團體,共同解決地方問題。2024年5月,聯合政府及地方金融機構對北海道十勝地區大型農業法人NobelsGroup,進行出資及融資,總額高達約3,000萬美金。可望促進地方經濟,並對日本整體糧食安定供給做出貢獻。
三井住友金控成立地方創生基金,推動地方觀光與文化傳承。例如,與地方金融機構、地方政府及企業共同參與福岡縣太宰府市的古民家住宿,再生事業計畫等。
在金融市場上,也有與地方創生相關的基金問世。例如由大和資產管理公司推出的「地方創生日本股票基金」及「Marimo地方創生REITs投資法人」。
打造強韌國土也是地方創生的一環。311東日本大震災重創日本東北後,金融機構也積極參與災後重建。其中,以岩手銀行為例,該行於2016年與釜石市簽訂合作協定、共同推動地方創生。合作內容涵蓋多個層面,包括活用空屋資源、支援橄欖球世界盃活動、提供雲端募資等融資工具等。
2024年元旦能登半島發生強震後,日本政府立即要求北陸地區的金融機構彈性應對,協助因災害遺失身分認證或存款資料的民眾,以及實施延長貸款償還期限等措施。此外,由民間金融機構出資的基金投入參與災後重建,也為當地經濟復甦帶來曙光。其中,「能登SDGs基金」即為代表之一,該基金獲選為「SDGs未來都市」的地方企業支援典範,其支援對象涵蓋鍛造場及退役賽馬安置場事業等領域。震災中「能登杜氏」釀酒廠嚴重受損,該基金出資的camo公司立即實施雲端募資,募集到約27萬美元的資金。
地方創生強調永續,許多日本金融機構也致力遵照「21世紀金融行動原則」,以實現綠色金融、ESG地區金融目標。
例如盛岡信用金庫與地方政府及企業共同出資成立「盛岡SDGs基金」,提供資金給對SDGs有貢獻的企業。除針對環保自用車提供優惠汽車貸款,同時也為導入可再生能源設備的環保住宅提供貸款利率減免優惠。
台灣跟日本同樣面臨高齡少子化、人口過度集中於大都市的問題。日本地方創生隨著政策支持,法規鬆綁以及金融機構、企業的參與,近年逐步展現成果。日本的經驗為台灣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鏡的方向,例如台灣金融機構可透過協助投融資當地企業、提供業務諮詢,共同發展具地方特色產業,達到雙贏局面。
地方創生需要不懈努力、長期堅持以及多方協調,並非一蹴可幾。這項國家層級的長遠計畫,是提升整體社會韌性以及解決人口與經濟結構等問題的有效方案。筆者期待,透過借鑑日本的經驗,台灣能發展出屬於自己、更具成效的地方創生模式。(本文作者居住東京,曾於日、美知名企業任職,擅長分析金融及科技產業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