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4年12月
認知偏誤影響金融行為
行為財務學揭密財務脆弱的成因
在資訊密集且傳播迅速的現在,金融詐騙依然如影隨形。本次2024年台灣金融生活調查中,65.72%的受訪者自信能夠識破金融詐騙,這無疑是個令人欣慰的訊號。然而,金管會在2024年1至10月,接獲的金融詐騙陳情案件卻仍高達686件,這與過去3年的數據相比並未顯著減少。不禁讓人反思,為何詐騙案件仍屢禁不絕?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財務脆弱者,從調查中可以清楚發現,整體受訪者的正規金融借貸比例從2022年的33.6%增至2024年的67.08%,但深度專訪的財務脆弱者卻仍偏向親友及非正式管道尋求借款。此兩項重要卻又矛盾的結果,或許可以從行為財務學的角度來探究。
心理偏誤與羊群效應成詐騙推手
首先,在行為財務學中,「過度自信」是許多人容易掉入詐騙陷阱的一項原因。許多人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低估了被欺騙的可能性,這使我們容易落入金融詐騙陷阱中,在現實案例裡,不乏專業與高知識分子上當受騙。其次,詐騙者也常常利用「可得性偏誤」與社會影響力引起的「羊群效應」,引誘受害者上鉤。
「可得性偏誤」是人類決策過程中一種常見的認知偏誤,指民眾在判斷事件的可能性時,依賴於腦海中最容易浮現或記起的例子,而非基於完整的數據或事實。故詐騙集團盜用或冒用少數近期成功投資案例或知名人士光環,讓受害者只注意到成功的表象或近期回報,而忽略潛在的風險。再者,「從眾行為」或「羊群效應」也是常見的詐騙陷阱。這種行為源於人們傾向相信群體決策比個人判斷更可靠的心理特質。詐騙集團可能製造出大量參與者的假象,讓民眾在不知不覺中,因為大家都在做而降低了防詐的警戒心。
財脆者的金融心理學
財務脆弱者面臨的金融服務障礙是多層次的,不僅來自於收入限制,更源於心理障礙。首先,許多財務脆弱者因身心能力限制,而無充足能力分析判斷適合自己的金融服務,這限制了他們的選擇,再加上過去對金融機構的印象或經驗,導致財務脆弱者對金融機構存有戒心,而傾向於親友或地下錢莊借貸,此現象可以用「錨定效應」來解釋。錨定效應指人們在做決策時,會依賴最初獲得的資訊(錨點),即使這個資訊可能並不相關或已經過時。
當民眾對某項新事務進行首次嘗試時,會根據當時訊息做出決策,進而影響後續此類事務的判斷,卻可能忽略首次決策資訊正確與否,也可能忽略情況已改變。這能部分解釋財務脆弱者為何傾向親友或地下錢莊進行借貸。
專業術語艱澀令人卻步
其次,金融機構過去因法規監管、風險規避與經營績效等各項因素考量,金融產品說明內的專業術語,讓許多民眾感到困惑和無助。行為財務學的「框架效應」認為,面對同樣的問題時,使用正反面描述相同選項後,民眾會傾向選擇正面敘述的選項,例如同樣是描述投資風險,「這項投資有80%的機會獲利」與「這項投資有20%的機會虧損」,雖然描述的是相同情況,但前者更容易獲得正面回應。
換言之,過於生硬的金融專業術語與不適當的風險提示,可能導致財務脆弱者放棄嘗試,此一現象在長者、新住民及原住民等深度訪談中尤為明顯,往往導致民眾因金融知識理解困難而遠離所有投資,影響財富的累積。
親友影響大 短線操作風氣盛
然「框架效應」可能阻礙了部分財務脆弱族群的投資,卻也有另一部分財務脆弱族群進行高風險的投資,這些人多依賴親朋好友的資訊,進行短線操作,缺乏長期穩健投資的規劃。換言之,財務脆弱者在進行金融投資時,由於經濟狀況相對不穩定,可能更傾向於尋求快速回報,有時會依賴身邊人的建議,此現象可能又反映前述的「從眾效應」。
另外,年輕的財脆者則較容易傾向嘗試新型金融商品。此一現象可透過「過度自信」與「代表性偏誤」得到很好的詮釋。其實不只是年輕財脆者,其他年輕投資者也很可能過度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對新事物好奇且接受度高,卻忽視潛在風險,也容易被少數短期成功案例所吸引,卻忽視長期整體市場統計數據。
金融教育要能跨越知與行的鴻溝
金融詐騙與財務脆弱族群的問題,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社會的複雜面貌。從行為財務學的視角觀之,這些現象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人性與社會結構的縮影。
首先,我們必須正視「知」與「行」之間的鴻溝。儘管大多數人自認能識破詐騙,實際情況卻可能不盡然。這提醒我們,光有主觀認知是不夠的,更需要有客觀實際的辨別能力。因此,未來的防詐宣導不應僅止於知識的灌輸,更應著重於實際辨別能力的培養,可以考慮設計互動式或情境式的宣傳,讓民眾在模擬環境中練習應對各種金融陷阱。
其次,財務脆弱者的金融行為背後,蘊含著深層的社會、文化因素。例如偏好非正式借貸管道,可能源於對金融體系的不信任或不熟悉。因此,金融機構在設計產品和服務流程時,應多考慮不同族群的特殊需求和心理特徵。例如:可以參考國外成功的微型金融案例,推出適合特定族群的專案貸款,以協助財務脆弱者取得正規金融服務。
正如馬克‧吐溫所言:「最危險的事情,莫過於自以為了解一切。」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金融世界,我們需要不斷更新知識,適應變化,並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挑戰。面對金融詐騙和財務脆弱族群等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解決方案,需要政府、金融機構、社福機構和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這不僅涉及金融知識的普及,更需要大家一起重新思考金融服務的本質和社會責任,將同理心、包容性和創新精神融入金融體系,才能真正建立一個更加公平、更具韌性的金融生態體系。(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