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4年12月
建立包容性更大的普惠金融
財務脆弱群體被忽視的聲音
財務脆弱性影響著許多不同背景和處境的人們。財務脆弱不僅是經濟數據或財務指標的體現,更深層地涉及到個人的生活經驗、社會支持系統以及所處的經濟和社會環境。
多數研究對於財務脆弱群體在金融方面的表面問題有諸多描述,包括缺乏緊急預備金概念、儲蓄與消費習慣不當、缺乏穩定收入、金融商品了解不足、金融工具使用有限、財務規劃概念缺失。然而這些表面之下,究竟牽涉到哪些心理與行為模式的特異,形塑出我們看到金融痛點與處境,是正在轉型普惠金融的台灣社會所要深入傾聽的聲音。
對財務脆弱者觀察為本調查重點
2024年金融生活調查的專題重點,即為對財務脆弱者的深度心理與行為模式觀察。透過深度訪談,了解財務脆弱群體的具體情境與生活挑戰,剖析其風險行為模式背後的多樣性與深層結構性因素,並探討這些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藉由此分析,我們希望以同理心了解其財務觀念與行為,以更全面掌握其財務選擇的背景與影響。
此次訪談由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執行,藉由焦點團體訪談,37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受訪者心聲,堆疊成百萬字的訪談原稿,再藉由語言大數據的初步分析與專家判斷整理,勾勒出財脆者的心理反映與行為模式。
財脆者借貸是財脆者共同的痛
「我們家基本上也是都跟親友借。」受訪者在面對緊急需求時,主要依靠向親友借錢,而非運用自身儲蓄或正式金融機構。他提到:「我向親戚借貸,若是朋友的話,就稍微多一點。到目前為止,沒還的總共有3、40萬」。也有許多受訪者提到透過地下金融體系:「我沒有每個月固定收入,銀行不理我,所以就去找貸款顧問公司幫忙,只是利息跟手續費就超高,很慘啊。」
進一步追問,財務脆弱群體傾向依賴非正規借貸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信用條件不佳,無法使用正式金融服務。部分受訪者表示,正式金融機構的審核程序繁瑣且對收入證明要求嚴苛,致使他們無法符合申請資格。信用條件不佳成為主要阻礙,不僅加深他們對正式金融機構的挫敗感,還進一步固化仰賴親友借貸的行為模式,導致負面循環。其次,對金融產品與服務缺乏了解,信任不足,而應對金融機構的徵信過程,往往使受訪者感到挫折對其失去信心,更難有耐心利用金融機構的融資。
貧窮世襲的危機
另一位非典型就業的受訪者,描述了其收入的極端波動:「我是大概平均3個月才會有一次收入,也就是說,可能我會有2個月沒有成交,然後到第3個月成交這樣的頻率,收入最好的時候有7位數,但也常常是零。」這種不穩定性影響著受訪者的生活品質,也削弱儲蓄和投資能力,進一步降低財務安全感。
進一步深訪,發現財脆者收入不穩定的成因不少,例如職業特性缺乏穩定的薪資保障、生活階段處於待業或剛畢業階段,也有子女需要養育的受訪者,因家庭開支龐大,面臨更大財務壓力。此外,當租屋或房貸占了收入的絕大部分,且家中僅依靠伴侶或單一收入來源的家庭,在收入中斷或波動時更易陷入經濟困境。此時,往往不得不依賴借貸維持生計,進一步增加債務負擔,而過多的負債壓力將削弱突發情況下的應對能力,也阻礙長期發展與子女教育的投資機會,導致陷入貧困世襲的循環。
過度消費的癮 加重高利息負擔
不論是比較心態的影響或純粹缺乏收支意識,過度消費的現象普遍存在財脆者之中。一位受訪者回憶:「剛出社會的時候,那時⋯⋯各家推信用卡都非常猛烈,所以⋯⋯我也變成卡奴,已到了要去談協商⋯⋯那個地步。」另一位年輕的受訪者雖然出社會幾年,但尚未開始償還學貸,對借款態度較為輕率。他提到:「我對於借錢這個觀念的想法,嗯⋯⋯可能是之前有看過錢的那種循環吧?⋯⋯借錢這件事情,並不是一件(大不了)⋯⋯」
有些受訪者特別依賴信用卡和手機APP,因為覺得自己用「很聰明省事」的記帳方式來控制支出。他提到:「就是因為有銀行可以幫我做紀錄,因此我就不用再額外紀錄,它紀錄也比我自己準確。」但記帳,真的只是記帳,面對帳單爆表,受訪者也沒有因此而拿出行動控制,往往動用方便的循環利息來因應。尤其債務增加時,更多專注於解決眼前的開支問題,難以進行資產增值或長期規劃,且容易在資金周轉壓力下未充分理解金融產品訊息,做出錯誤決策。
快錢投資vs遠離金融的拉扯
一般社會印象中,財脆者(也就是投資小白),好像對投資都會採取衝動、追求快錢,聽信耳語輕易投入不了解的新型態金融商品。訪談的結果也的確有一半是如此,但也發現,另一半受訪者對投資卻抱持非常保留態度,甚至錢只放活存:「因為我對金融不了解,覺得我搞不好,買了就被套牢了,對不對,哈哈,然後就一直虧⋯⋯我每天看到一直被套牢,可能也會覺得很煩,會影響到我正常的生活。」此外,也有受訪者對金融商品的不夠透明、很難了解表達不滿:「曾購買儲蓄險和人情保單,但真正要用都用不到⋯⋯以後都不買了。」對於金融,一些抱有不切實際的憧憬,一路衝衝衝,小賺大賠;但也有一半是因為對金融知識不足、沒有自信,導致他們徹底遠離金融,靠著微薄的工作收入,難以累積資產。
傾聽聲音才能對症下藥
焦點訪談帶我們一窺財務脆弱群體的痛點,揭示了他們在金融行為、資源限制和結構性挑戰中的困境。這些問題表面上是個體的選擇,實則深受社會結構與經濟體制的影響,進一步強化了弱勢群體的財務困境與階層固化。
透過傾聽這群體的聲音,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困惑與努力,理解了每一個選擇背後的無奈。這一層對其生活經驗的質化探討,是期望捕捉隱藏在素養調查數據背後的聲音與細節,讓我們更全面地理解財務脆弱群體的挑戰與需求,並從這些痛點中,對症下藥,梳理出更簡便且包容的金融服務、更穩定且多元的就業機會、更全面且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更廣泛的財務教育普及。
唯有傾聽,才能真正洞悉;唯有共感,才能跨越壁壘。下一步的課題,就是如何以實質的支持與有效的行動,回應這些金融弱勢的聲音,共同打造一個更具包容性與希望的未來。(本為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全民金融教育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