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 日本 2024年12月

日本政府10兆日圓的野心

保守的日本創投起風了
撰文:簡育彥

京街頭關於「創業」、「起業」、「Innovation」等支援據點陸續增加,不少上班族放棄令人稱羨的職務與高薪,毅然投入新創企業,新聞報導不畏創業,甚至樂於創業的年輕人變多,日本社會創新求變的氛圍明顯熱絡。

為提升國際競爭力,日本政府在新創政策上的力道有增強趨勢。2022年提出「新創育成5年計畫」,編列大型預算,同時整備法規、稅制,從新創的創業期、成長期,直到出口(IPO或M&A等)階段全面支援,目標在於打造良性的新創生態系。並計畫在2027年度前對新創的投資額能擴大到10兆日圓規模,將新創家數增加到10萬家,其中培育出100家獨角獸,該計畫必然會對日本未來的社會與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

協助新創籌資 政府民間投入資金

據統計,日本新創家數不斷增加,但現實是,新創的籌資難度越來越高,因為投資人的態度轉為謹慎,尤其對處於成長期、成熟期階段的新創,投資人更傾向將資金集中在少數表現優異的新創,新創間競爭更加激烈。

沒有資金難以吸引人才,也無法讓事業正常運作及成長,而績效不佳導致下一階段的籌資更困難,如此陷入惡性循環,因此資金支援是新創能否持續的關鍵之一。日本政府在此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自2024年,公營金融機構的「日本政策金融公庫」(JFC)配合政府政策大幅增加新創特別融資額度。除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也多設有新創融資窗口,為當地新創尋求融資管道。

此外,包括企業創投基金(CVC)等日本民間企業,也成立大規模創投基金資助新創事業。例如:知名的軟銀(SoftBank)「Vision Fund」,專注AI、生技與自動駕駛技術等。日立製作所、NEC等傳統大企業也積極與新創連結、導入新技術。由此可觀察到日本的新創不是只能單打獨鬥,也可以選擇與大企業合作,共同開拓新領域。

鬆綁法規 有利新創環境

在無現金化與區塊鏈技術快速進化的推波助瀾下,日本FinTech產業迅速進展,加上政府鬆綁金融法規後,FinTech企業可參與銀行等金融業務。另一方面,近年政府也修訂了金融相關法令,鬆綁金融機構的部分業務與對新創投資的限制。如此法規的整備促使異業交流,更進一步推動FinTech新創成長。

目前表現亮眼而備受矚目的FinTech新創,包含可全自動調整交易與資產配置,甚至可用於NISA(小額優惠稅率投資)的WealthNavi,營運加密貨幣交易所的bitFlyer與Zaif,主要提供Cloud Factoring服務給中小企業的OLTA,與聚焦家族信託的TRINITY等。

地方政府積極支援新創

除響應中央政府政策,地方政府也希望藉由吸引新創發展地方經濟、促進人才流入、地方創生,因此紛紛設立新創支援據點,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據點都有地方金融機構參與並協助。

代表性的地方新創據點有:東京都的「Startup Hub Tokyo」、東京都大田區的「羽田Innovation City」、神奈川縣川崎市的「King Skyfront」、神奈川縣藤澤市的「湘南Health Innovation Park」(簡稱「湘南iPark」),是武田製藥營運管理,以製藥、次世代醫療、細胞農業、AI、生命科學等企業為主的新創據點。京都市內也有以京都大學為首的「Innovation Hub Kyoto」,專注在生技、醫療領域。

2024年10月,全球汽車製造業重鎮的愛知縣也與豐田汽車、名古屋大學等知名企業和研究教育機構合作,成立結合產官學的「STATION Ai」,是日本最大規模的新創據點,吸引包括豐田汽車等約200家夥伴企業及約500家新創進駐,營運則交由SoftBank負責,SoftBank也將在此尋找合適的投資合作對象。

若台灣新創企業有意願前往日本發展,現在也是個好時機。

首先是資金,日本新創資金主要來自創投基金(VC)與企業創投基金(CVC)。此外,日本的銀行業也積極加入協助新創行列。例如瑞穗銀行於2017年成立新部門「M's Salon」,提供新創全方位服務,具體內容包括舉辦商談會、媒合大企業與新創;召開研討會,聘任講師、Coach等專業人士,為新創說明籌資、資本策略等創業上不可或缺的Know-how;媒合VC與新創;舉辦FinTech座談會,讓FinTech新創向地方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Pitch,進而產生合作機會。同時,瑞穗銀行本身也持續尋找並投資有成長潛力的新創,與客戶共同承擔風險並共同成長。

此外,2021年三井住友金控集團也建造「未來X(Mirai Cross)」平台,企圖打造新創生態系,參與對象包括:新創、三井住友集團、企業、VC、中央及地方政府、學術單位,透過加速器計畫、企業外部創新、各式研討會、媒合活動等,以促成新創及參與對象合作的可能性。台灣新創可透過積極參加在日本舉辦的各種新創相關活動,尋求資金、合作夥伴,並擴大業務發展。

再者是事業合作,日本新創在開發新產品、需要晶片或硬體等設備時,台灣企業在半導體和資通訊硬體的開發方面有彈性應對、成本較低、網路安全等優勢,實際上已有台日合作的案例,預計未來還會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台灣新創在進入日本市場時,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文化差異,如果能與當地企業或新創合作、整合雙方資源,更有機會擴大市場。最近因日本IPO市場低迷,新創透過M&A整合的案例逐漸增加,這也是台日未來可以合作的方向之一。

最後是人才,日本府都致力於吸引新創進駐、延攬高端人才,例如簡化公司設立手續、提供優惠或免費的辦公室,放寬簽證限制等,預計未來兩國的人才交流與流動會越來越頻繁,長期來看有助於雙方新創的發展。

筆者這些年來持續觀察的幾家台日新創公司,在歷經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終於成功上市,成為獨角獸,除深感創業維艱,也體會到整體社會環境支持的重要性。期待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更多台灣的新創,透過與日本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在日本IPO成功打造出自有品牌,持續發光發熱。(本文作者目前居住在東京,曾於日本及美國多家知名企業任職,擅長分析金融市場、IT資訊系統及科技等產業動向,深諳日本的企業文化及市場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