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或稱包容性金融)的概念逐漸被重視。在1990年代,以微額貸款(Microcredit)的型態盛行於開發中國家,並獲得國際雙邊與援助開發機構的支持。作為我國官方援助機構,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早期已透過微額貸款計畫,協助開發中國家降低貧窮、促進經濟流動與成長,模式包括提供融資給當地的微型金融機構,例如在海地與國際金融機構合作執行微額貸款計畫,或是透過提供政府貸款協助為數眾多的微貸機構,如在甘比亞的微貸計畫。進入2000年以後,微額貸款的概念進一步轉化。與早期的微額貸
金研院布局歐亞金融人才培育藍圖,與德國法蘭克福金融學院、英國特許銀行家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透過與世界級金融人才培訓機構的策略聯盟,共同培育具國際競爭力與永續素養的金融專業人才。
印度政府先後推出「數位印度」及「廢鈔行動」政策,線上支付已超過3億個用戶。
普惠金融為新住民撐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