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不是一種口號,是任何人或者任何企業都可以使用安全、方便、實惠的金融服務,並透過這些金融服務長期可達成更好的目標,只是社會的角落仍存在著財脆族群,而金融業者願不願意花心思或者方法來提升財脆族群的金融風險抵抗力,很值得探討。觀察到印度的Paytm、PhonePe等業者都是深入農村,就算是極小額存款戶,都一樣重視,推出各種優惠方案吸引存戶來存款或者投資,透過活動體驗增加在平台上交易的頻率和存款金額。為提高台灣民眾的金融風險抵抗力,政府或是數位金融業者可思考推出儲蓄金鼓勵方案,像是存款達到一定金額,加碼給予獎勵,不
普惠金融為新住民撐起一片天。
「我好不容易存了一筆錢想要匯回家鄉,沒想到遇上詐騙集團,」來自菲律賓的照護移工Ani傷心地說道,過往這樣的案例可能在角落發生,主要是詐騙集團再進化,將目標轉向收購外籍移工帳戶。事實上,移工因語言與文化隔閡,對台灣金融系統缺乏了解,更容易成為詐騙目標。政府或者金融機構推動普惠金融,應納入移工這塊,不論是防詐騙宣導、匯款教學與儲蓄規劃,讓移工知道合法的金融知識,有效管理資金,避免因資訊不對稱而受騙,而金融機構也可開拓移工的金融商機。
台灣的金融詐騙亂象頻傳,而且手法日新月異,賴清德總統上任迄今多次強調「政府視打詐為作戰」,並將2025年打詐預算提高至新台幣73億元,是2024年的4.8倍。為了響應政策,菁業獎今年首度設立「特別獎:普惠金融推動獎–防制詐騙」,以鼓勵配合政府積極推動防詐措施的金融業者,最後有9家業者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