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QR:非現金支付的最後一哩路

專訪財金公司董事長林國良

113.9台灣銀行家第177期撰文:劉書甯

著數位金融和行動支付發展步調越來越快,在金融體系裡,跨機構間互聯互通、良性競合至為重要,而另一個眾所矚目的焦點,在於如何透過標準的訂定、平台的建立,使各方合作更事半功倍,財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財金公司)就在這股金融科技發展的浪潮中,扮演著一個接一個的平台重角,從發展QR Code共通支付標準的Taiwan QR Code(簡稱TWQR),到由電子機構、金融機構共同加入TWQR轉帳、稅費、購物服務的行動支付生態系,及協助主管機關共同打詐,成立「約定轉入帳號灰名單通報平台」來強化國內銀行防詐機制,乃至於近來政府要推動數位券,也由財金公司擔任平台,由此更顯見財金公司在政府的重要金融政策推動上,已多方擔起重責大任。

在財金公司近20年、推動多項重要基礎工程背後最為重要的靈魂人物──財金公司董事長林國良,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深入分享了財金公司在推動多項平台時,希望能達到的重要目標。

其中,林國良認為推出「QR Code共通支付標準」TWQR,是推動「非現金支付」相當重要的里程碑。在他看來,進入數位時代,「由於支付跟所有行為都有關聯,所以生活數位化,支付不可能不數位化!」同時,無現金社會的願景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改變個人使用的習慣才能達成。

他也分析這幾十年來,財金公司雖然早在1987年起就陸續推出跨行轉帳、匯款等服務,但消費金融方面,國內長期以信用卡為大宗,發展較為成熟,銀行也較願意付出成本來建置相關通路。

林國良對此接著分析,因此,信用卡等非現金支付雖發展得早,但可能無法讓多數的小規模營業人來運用,「完成真正的普惠!」這時,因為網路的發展,加上QR Code的技術日漸成熟,因此運用QR Code支付的時機已然來臨,可說是非現金支付的一大變革,尤其早期消費者購物刷卡或去ATM提款,都是由銀行提供機器設備,而進入QR Code支付時代,則是小店家本身提供掃碼立牌,不再非得使用pos機(早期pos機費用還高達1萬多元),而這也代表小商家使用非現金支付的成本已大幅下降。

TWQR突破非現金支付瓶頸

林國良認為,QR Code出現對於非現金支付的最大意義,在於能讓普羅大眾尤其是小額支付者,都能得到使用「非現金支付」的機會。目前消費者於大型商店之交易金額較高,都很習慣使用信用卡付款,但在很多小型商家、市場或攤販,卻礙於手續費成本而無法受理信用卡支付,此時就需要有信用卡之外的其他支付方式。另一方面,若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有些小孩、學生、老人沒有信用卡,又或者有些人即使有申辦資格,但不願意用信用卡來消費,都必須為他們另闢非現金支付的途徑。

除了對小規模店家、消費者有幫助,林國良接著提醒,不要忘了QR Code支付的問世,對中小型銀行開發新客戶、切入消金領域也大有幫助。林國良分析,信用卡市場版圖,經歷激烈的市場競爭之後,國內前幾大消金銀行已搶占大部分市場,也使很多銀行跨不進去,大型店家或連鎖店總是前幾大消金銀行的特約商店,如今透過QR Code,也可使小規模銀行快速導入非現金支付的方式來服務客戶,補足先前因為受限於信用卡市場競爭而無力切入新客源的窘境。

因此在林國良看來,上述從銀行、消費者,以及小規模營業人等各方面,都有導入QR Code服務的必要性;但此時若各自努力、各自發展,亦即各用各的QR Code,規模就不易做大,因為,除了設備成本降低之外,也需要透過規模經濟,才能更有效的下降營運成本,完美銜接,林國良進而指出,此時就需要TWQR扮演共通規格及互通橋樑的角色。

泛公股銀行爭取年輕客層

在推動TWQR的策略上,財金公司先從銀行著手,尤其是公股銀行,林國良分析,一來公股銀行政策配合度高,二來公股銀行自身也感受到必須更積極參與消金的服務,由於先前信用卡市場多被民營大行攻占,所以要透過TWQR爭取新藍海商機,尤其TWQR不僅可適用銀行帳戶、信用卡,現在也包含電支帳戶。

林國良分析,公股銀行也透過TWQR的推動,積極爭取年輕客層。因為客戶倘若習慣用這家銀行的行動支付服務來消費,就更能使該銀行掌握客戶的金流,客層也會因此年輕化,而且隨著世代移轉,消金客戶不但蓬勃成長,甚至在養成對特定銀行的黏著度之後,還可能轉成企金客戶,一方面是從小建立的信賴感,二來是等到要創業時,這種信賴感更重要,自然優先選擇從小往來的銀行。

林國良進而指出,繼公股銀行紛紛加入之後,他形容的「普惠金融的最後一哩路」,就是基層金融,包括農漁會信用部、信合社對偏鄉、在地的影響力更大;在他看來,正由於和在地民眾的連結關係深,當農漁會、信合社加入後,TWQR更能深入普惠大眾及台灣的每個角落。

此外,全體電支機構也已經加入TWQR,林國良認為,銀行與電支機構互聯互通之後,才能把整塊拼圖拼起來,且隨著電支進來,在QR Code的時代,更能展現各種支付情境的無限可能,並且顯現QR Code支付不必侷限於傳統設備的優勢,因為設備就在消費者手上,使個人可在店家、消費者之間任意轉換角色,例如,上網拍賣也可用TWQR來收款;此外,商家如果要掃碼消費者的QR Code,也可用商店的iPad等行動裝置來取代傳統掃碼槍。

林國良也相信,很多場景會更推陳出新,例如在餐廳用餐,現在除了已用QR Code直接進行桌邊點餐,未來將可進化到直接透過QR Code進行桌邊付款;另外,農民要銷售水果等農產品,也可直接透過LINE或臉書等媒介,傳送自己的TWQR收款專用碼來供別人掃碼付款。而且QR Code交易都有記錄,所以記帳非常清楚,也能讓店主放心。

林國良也分析,QR Code之所以比起信用卡更能發揮「普惠金融」的效果,也與費率問題有關。國外店家普遍能接受高費率,所以信用卡非常普及,而在台灣,例如強勢通路僅能接受極低廉費率,有時會使收單銀行做一筆等於就虧一筆,而使通路推展更為不易。

參與者互通互利也共享

對於財金公司出面搭建各類共通平台,林國良形容,這是一個「渠到水成」的過程:「要先把基礎設施做好」,環境建置好了,金流自然完善,每個參與者各自努力於自己強項,例如,TWQR的推出,善於比喻的林國良指出,就好比高速公路建好了,初期流量還不大,車子還不多,大家就要讓更多樣性的車子上來使用這個高速公路,進而改善交通運輸的整體環境。

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參與者互聯互通、互利共享、各自分工,例如有些銀行找小眾客戶,有些找都市或偏鄉,或特定區域、或族群,有些則鎖定特定行業,如菜市場就是很特殊的場域,讓銀行能更了解這些中小企業、微型企業的金流,也因而願意合作後續的放款等企金業務;林國良還舉例,以前銀行經理訪客,最常注意的就是有多少貨車進出,同樣的,消金也一樣,當小店主受理客人用TWQR付款之後,銀行從交易紀錄也能清楚知道小店主的金額進出、業績狀況,更能降低客戶管理風險,而小店主導入電子支付,在市場上也更有競爭力。

TWQR的下一階段,就是進軍交通場域,未來消費者可能直接以TWQR乘車碼過閘門、支付車資,由於交通費用通常在百元以內,例如捷運票最長程也不過100元,林國良認為,這顯示TWQR進入更「微型消費」的時代,也更深入民眾的日常生活。

談到財金公司最新使命,即建置數位券平台,林國良說明,這也是另一個「渠到水成」的重要工程,未來在該平台之上,透過TWQR的運用,可用錢也可用券,消費者下載APP之後,既可進行一般付款,也可選擇拿券來抵消費。數位券平台最早源於全民普發現金6千元的觀察與啟發,無論是各部會的系統開發建置、資料整合及協作,或是金融體系的快速因應與配合,都是一大工程,有必要予以平台化、制度化,因此,數發部提出「機關資料傳輸韌性強化暨發放共用基礎平台建置計畫」,中央銀行則以CBDC(央行數位貨幣)階段性研究成果,督導財金公司建置「數位公共建設金流平台」與數發部計畫對接,協力推動數位公共建設,林國良指出,這就是數位券平台的緣起。

數位券平台 數位貨幣先行軍

央行總裁楊金龍曾不只一次對外表示,數位貨幣在發行之前,會先由數位券平台打頭陣。對於數位貨幣和數位券平台的關聯性,林國良說明,由於數位化的款券收付,和數位貨幣在技術上屬同類型,所以規劃TWQR通路也可應用於收受數位券,等整個基礎建設都完成後,無論將來是否發行CBDC,這套數位券平台系統透過TWQR,既能整合現行電子支付與電子券,也可以支援數位新台幣的應用。

另外,在數位券平台上,也可以做到數位券的「款券合一」。林國良預期可能的效果會是,消費者也許更想以電子券取代實體券,而比起廠商個別發禮券、優惠券,倒不如委由銀行來發,除了便利性之外,也更有信用保障,因為銀行本身多半已是禮券信託服務的提供者;而在數位券平台的基礎之下,發券機構預期也將更多元,未來數位券還有更多樣的類型及蓬勃發展空間。

林國良表示,以銀行或環境來看,渠到水成了,船就會越來越多元:「除了小船,也可有大船,只要水夠深、夠廣,多樣化就會發展出來!」在推動平台建置過程中,金融平台也要重新整合,把各項基礎建設的精華整合在一起,進而延伸發展:「把所有的渠道,看是否要挖得更深廣、支流是否多挖一些,讓渠道更完整且普及化!」這是林國良對財金公司作為平台重角的期許。

對於TWQR,林國良認為,目前的QR Code掃碼消費規模僅新台幣4千多億元,相較於金管會統計今年上半年國人非現金支付交易金額達4.1兆元,未來仍大有空間,他也再三強調,TWQR的出現,是為了強化現行電子支付環境不足之處:「是補足的概念,而不是競爭!」創造出消費者、店家、銀行、電支機構互利多贏的「行動支付生態圈」。

他並以更宏觀的角度說明,TWQR的出現,並不是要跟信用卡打對台,而是為了互補,讓各自有消費方式偏好的消費者各自歸位,都能選己所愛,讓整個支付能健全均衡的發展,不論大額、小額、微型的都各有發展空間,他相信金融機構會找到最適合的利基,消費者也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支付工具來使用。(本文作者為長期關注金融領域的現任資深媒體人)

延伸閱讀

恭喜!
獲得積分+
本期精選文章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