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與國際聯手共拓太空領域

美、日、韓、印搶卡位

113.9台灣銀行家第177期撰文:右本沖

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Reeve Musk)在「星鏈」上的成功,讓世界各國看到烏克蘭面對俄國的通訊襲擾,還能突破傳統限制保持通訊,實證了低軌衛星(LEO)的效用,也讓各國掀起一陣航太熱,均提高預算,計畫增加發射衛星數量,成為2020年後新一輪的太空競賽主題。

全球通訊標準組織3GPP將低軌衛星納入行動通訊技術標準,成為6G通訊不可或缺的發展趨勢,B5G/6G之通訊技術中,低軌衛星通訊擁有不受偏遠地區、全覆蓋、低延遲的特性,被視為最有前景的通訊技術之一,預計到2030年,全球太空產業價值將達到1.1兆美元左右,年成長率約11%。

美國衛星協會(Satellite Industry Association)在2023年衛星產業營收報告(State of the Satellite Industry Report, SSIR)中揭露,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較前一年成長2%,達到2,850億美元﹝圖1﹞。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字型, 圓形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最新熱門名詞是「新航太」(New Space),這和冷戰蘇聯時期由政府主導航太、衛星發展不同,「新航太」是指航太產業中的新興領域,其特點是私人公司和新創公司透過開發超越傳統政府主導努力的新技術和商業模式來推動產業前進,簡單的說,私人機構資金願意承擔、分攤更多的風險。

美國太空預算最高、市占也最高

2020年,低軌上才約有2,500顆衛星,現在已有上萬顆衛星在上面繞行,而原本只有馬斯克的星鏈,現在還有其他公司如OneWeb(歐洲通信衛星集團子公司)、亞馬遜的Project Kuiper等公司,甚至像歐盟太空計畫署(EUSPA)這樣的大型企業已發射了數千顆衛星。統計至2024年7月,美國在低軌衛星市占率約73%,歐洲約14%,亞洲約11.3%,看得出全球低軌衛星數量以美國為最大宗。

根據statista網站統計資料,2022年到2023年主要發展太空產業國家政府預算,2023年第1名仍是美國的732億美元,第2名是中國141.5億美元,第3名是日本的46.5億美元,法國為34.7億美元,而即使有戰爭支出卻仍有34.1億美元的俄羅斯和歐盟的28.1億美元,其預算排名和目前世界太空強權排名美、歐、中、俄、日的次序差不多﹝見圖2﹞。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軟體, 數字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但各國看的是2029年6G標準化完成後,該市場預計將在203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因此包括韓國、印度、日本、中國等都在急起直追,希望在2029年之前卡位低軌衛星商機。

而台灣和日本在航太領域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間,7月由台灣日本關係協會科技交流委員會主委何美玥擔任團長,訪問日本幾個關鍵航太發展據點,足見日方對台灣的信任,而JAXA理事長山川宏在「Japan-Taiwan Space Economy Co-creation Workshop」企業對接媒合活動致詞表示,台日在太空領域有多年合作經驗,如應用於救災的「守望亞洲」(Sentinel Asia),雙方期許能深化合作,催生新的太空商業關係,從而擴展兩國的太空合作。

大約在1990年代,台灣也曾雄心壯志要發展太空產業,但這種牽涉到火箭研發,有點擴大國防軍武的動作,某些大國就會想要阻撓發展。」擔任「台灣與亞太國會太空聯盟」發起人的立法委員鍾佳濱表示,不過近期台灣又有一個好的時機點來發展太空產業,甚至有不少國家還想與台灣一同合作,「台灣發展太空產業的目的,是藉著自身的優勢來掌握部分太空產業商機,這樣台灣不僅可擴大製造業的版圖,還可透過國際合作連結,增加若干國防上的籌碼,更有助捍衛國家安全。」

鍾佳濱在國會組成台灣與亞太國會太空聯盟,他表示,本屆再度發起,就是希望藉由台灣目前已成為世界半導體重鎮的優勢,發展太空產業,半導體正是太空產業中最重要的元件,希望未來能往後端的軌道通訊衛星等通訊服務發展。

他希望國會太空聯盟能搭起政府與國內相關產業的橋樑,也成為台灣與鄰近相關國家的平台。而印度台北協會副代表甘泉(Aparna Ganesan)表示,印度的太空產業發展非常蓬勃,去年也有成功的太空任務,印度的航太產業快速擴大,將成為全球第3大市場。他指出,航太產業對印度相當重要,也為全球航太業提供重要的價值,並成為世界航太系統的領頭羊;印度在過去與台灣的相關產業都有合作,希望未來能與台灣的太空中心深化合作。

國防問題 台灣曾不易發展太空領域

太空領域與國防密不可分,從一個案例可看到,今年1月9日下午,中國一顆科學衛星飛越台灣南部上空,飛行高度超過500公里。台灣國防部發布了國家警報,而國防部在英文版簡訊中將火箭「Missile」翻譯成「飛彈」,引起一陣恐慌,其實是發射搭載著衛星的火箭。從這個案例可發現到,就算發射衛星火箭,有時候發射路徑一不小心也會穿越其他國家的領土,造成國安問題!發射地點必須要謹慎選擇。

再觀察,世界各大國為何都積極擴大太空領域的預算?根據統計,2022年到2023年主要發展太空產業國家政府預算,2023年第1名是美國的732億美元,第2名是中國的141.5億美元,大國以國防防衛的理由,在太空搶「另類領土」,軍備競賽可見不能少。

低軌衛星 擴大商業用途

正是因為太空與國防的關聯性,讓台灣原本並不容易切入此領域的研發。不過近期反而有新的契機,讓台灣更有機會切入,那就是低軌衛星即將擴大商業用途,如手機般的端末設備數以億計,地表的基地台高達上千萬座,若要建構完整的衛星通訊網絡,就得發射數萬顆人造衛星,興建數十萬座接收衛星訊號的接收站,與兩位數的火箭發射基地,潛在商機相當龐大。

「首先,台灣以商業用途的晶片以及資通訊相關的強項,就被其他國家看到了!以低軌道通訊衛星為核心的太空產業,除了火箭發射基地,與半導體元件關聯較低,其他配套設備無不與半導體元件息息相關。」鍾佳濱強調。

因此,台灣制定了《太空發展法》,並通過10年新台幣250億元的第3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鍾佳濱肯定地說,因低軌道通訊衛星與地面基地台與接收站、端末設備,都得應用大量半導體元件,台灣可將製造半導體元件的優勢,即成本低、良率高,延伸至太空產業。

在可見的未來,低軌道通訊衛星將是資通訊產業的基礎建設,但要將低軌道通訊衛星送上太空,就得倚賴火箭發射。鍾佳濱說明,台灣有能力經略的太空,非遙遠的外太空,而是環繞地球的衛星軌道,位於大氣層上緣,「政府將積極推動太空產業,以期進一步深化、擴大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本文作者為現役記者,長期觀察金融議題)

延伸閱讀

恭喜!
獲得積分+
本期精選文章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