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股金融事業應組基建聯盟

成立亞太資產管理中心號角已經響起

113.8台灣銀行家第176期撰文:鄭翰

7月18日,行政院通過兆元投資國家發展方案,打造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這個由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在就職滿月倡議、並允諾要在8月底前提出方案的政策,迅速地拉升至行政院層級,並由國發會跨部會統籌,無疑是跨出正確的第一步;在壽險資金豐沛、台灣半導體生態聚落客觀環境成熟下,適時的政策指引與法規放鬆,將有機會使得這多年以來懸浮於半空中的口號,成為最接近成功的時刻。

公股金控扮演先行者角色

在這關鍵點,公股金控無疑將扮演先行者角色,因為不管是從公股的角色或者公股的業務轉型來說,資產管理都是應該要投入且未來也極可能成為新的藍海市場,讓公股從競爭激烈的企業授信市場伸出觸角,踏向資產管理的領域,更可讓公股在市場上與民營銀行做出差異化的服務。這塊在歐美國家發展成熟、卻長期被台灣金融業忽視的業務,若公股金融事業願意投入,將會證明公股發展資產管理,將更具優勢,也會有更好的表現。

我們以台灣金融的發展歷程來觀察,更可以看出為何在此時此刻投入資產管理業務,將是公股調整體質、甚至脫胎換骨的機遇。

由於特殊的歷史淵源和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公股金融事業長期以銀行為主體,業務也以企業授信為主,在經濟成長時代,公股銀行確實過了甜蜜的好日子,好到開放民間資本成立銀行時,都得避免攖其鋒芒而改走消金業務;在金控公司開放後,公股金控自然以銀行為主體,其他包括證券、投信或壽險公司基本上只是為了要成立金控而在「法令上」必需的存在,並非是「市場上」必需,這見諸於公股金控的獲利,9成都來自於銀行即可見端倪,銀行以外的眾多子公司,加起來的盈利只是剩餘的1成。

民營大型金控彎道超車

然而,民營金控或以壽險或證券來當獲利引擎,透過併購擴張其規模;若干以銀行為主的金控則大力發展消金,不管在規模或者獲利上,幾家民營大型金控已經彎道超車;然而公股金控經過長年發展,獲利重心依然是以企金為主,這樣的經營模式,除兆豐金控可擠入前五大外,其餘4家公股金控的獲利大約就是在中段班。我們可以套用經濟學上的「中等所得陷阱」來分析,在經濟學的意義上,這是用來描述一個國家在所有的生產要素優勢已經不再,卻因為主客觀環境限制,所得無法再成長;公股銀行的發展也是如此,銀行在企金間的利率已廝殺成紅海,因此相較於幾家民營金控獲利屢創新高,以銀行為主體的公股獲利便顯得留滯不前了。

靠攏「高附加價值」產業

國家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就是要往「高附加價值」產業方向前進,公股金控也要回頭思考自己的優勢與發展途徑,以擺脫長期擺盪在中等獲利的情境;恰好政府在此時宣示要推動資產管理中心就成了一個契機,因為要發展資產管理業務絕對不會是單一公司、單一產品的事。曾任國發會主委、現任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在政策發表記者會上就強調,金管會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不僅包含財富管理,更擴大至整體資產管理,同時也擴大投資標的,涵蓋結構性商品、保險、信託、上市櫃股票、共同基金、VC(創投)、PE(私募股權基金)及固定收益等。

龔明鑫進一步指出,金管會將整合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兩大金流,同時針對資產管理業者,推動數項具體措施強化五大業態,包括從事財富管理的私人銀行業務擴大計畫、家族辦公室推動計畫、本國投信業的資產管理業壯大發展計畫、外國資產管理公司招商引資計畫等,希望透過跨部會的努力,成就我國資產管理中心。

以這次政府積極推動的基礎公共建設為例,如果發展資產管理中心最後的目標是有足夠的金融商品來讓大家投資,那麼從最前端具有未來現金流的案源開發之後,便是金融力量的開始,從金控下設的創投公司、投信或證券可以新設的私募基金、壽險的資金投資、規劃最後發行供大眾投資的基金架構REIT商品的本國投信業者,以及在銀行端的財富管理或私人銀行的另類資產投資等。

因此,要創設資產管理業務,需要的是在不同階段讓各金控子公司依業務特性來投入發展,這需要大型的金控才足以擔當。公股金控雖然是以銀行為主體的金控公司,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相關子公司的設置基本上都相當完整,包括證券、投信、私募、創投;從財富管理業務上來說,幾家銀行目前都積極發展私人銀行業務,可說已是具備初始規模。

公股行庫發展資產管理具優勢

公股行庫在發展資產管理上為什麼更具備優勢呢?我們再次回到公股金融幾大特色來分析,第一就是長期在企金發展,授信需做5P評估,因此對產業生態和其發展具備了相當厚實的基礎,更對其上中下游供應鏈亦有一定程度認識,本項業務的重要性還可由資金活水和投資標的來分析;就資金活水而言,這些中小企業的老闆經過幾十年打拚,都已累積相當財富,他們的公司長期與公股銀行往來,對於公股銀行相當熟識,更容易成為銀行財富管理客戶;就投資標的來說,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優勢、未來的國際化和二代接班問題,將成為私募基金投資相當好的標的。

第二是信賴度,因為公股銀行在產品的推行上都不敢冒進,以穩健保守為大宗,因此民眾對於公股金融事業的信賴程度仍然是比較高的,對於新產品在市場上被接受是很重要的因素,這也見諸於公股行庫開辦高資產理財業務後,在短短時間便已進入前段班,超越經營更久的民營公司;第三,公股行庫長期執行政策金融任務,因此與政府部門之間的互動溝通經驗更為豐富,未來若是要爭取基礎公共建設業務,將更具競爭力。

然而如同前面提到,公股金融事業最大的問題就是銀行以外的子公司規模不夠大,以在發展資產管理中心扮演相當重要角色的投信業為例,雖然近幾年積極發展,但其資產規模仍遠遠落後同業龍頭公司,規模不夠大則不容易形成規模經濟,對於政府真正要推行的、以公共建設為標的資產管理中心,由於公共建設的資金需求規模都比較龐大,對公股投信來說,規模不夠將成為一大弱勢。

當然就長期來說,公股投信合併或許是一條路,但就短期來說,公股投信應該先從業務合作開始,共同籌募至少百億規模的私募基金來投資公共基礎建設;目前第一金投信已轉投資第一私募,有了平台,但要建議各金控打破藩籬之限,短期內不需再設立其他私募公司,而應先以此平台共同募集1檔以投資公共建設為主的私募基金,積極尋找合適的投資標的,籌組台灣基建聯盟的國家隊,完成興建期後獲利出場;待該公共建設進入營運期有穩定的現金流後,再由投信部門發行REIT等相關金融產品,如此市場便有差異化供大眾投資,除了讓投資人享有穩定現金流外,對台股的多元將更具有意義。

壯大公股創投能量

同樣的,各公股金控底下的創投公司,目前各自發行相關產業投資基金,若能夠共同攜手一起合作募集創投資金,必能壯大公股創投的能量,成為市場上的關鍵力量。

公股金融事業由於其先天使命,必須要在獲利與政策金融之間走出一條路,相較於其他民營銀行純粹追求股東權益最大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所以過去只以獲利結果來檢視負有政策任務的公股行庫經營績效不見得公平,但公股金融事業也要自身認清,劣勢之處必藏有商機,只待主其事者有無遠見與魄力來投入,走出一條既能支持政府金融產業政策,又能做出差異化經營模式的新道路。

延伸閱讀

恭喜!
獲得積分+
本期精選文章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