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對金融產業的發展有不少期許,其中希望藉由鬆綁法令與人才培育,強化台灣成為亞洲金融創新發展的中心。但金融監理機構勢必面臨新金融科技商品衝擊、加密貨幣議題、金融市場市占重整等重要議題,金融發展要進步,除了如踩剎車的風險控管概念,踩油門的新制試行精神也很重要,先前的監理沙盒,雖然一開始不盡周全,卻是非常重要的跨步,但還能如何做得更好,值得討論。我國從2018年制定《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以來,試辦共核准79件,完成59件;沙盒則僅核准9件,落地4件,且近3年申請案掛蛋。近年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主打基金業務
代理式AI被《經濟學人》譽為2025年最大的科技突破之一,然而,它帶來服務與管理模式升級的同時,另一方面也存在建置與維運成本的現實限制。
代理式AI是實打實的硬功夫,最怕落入想「彎道超車」、抄捷徑的心理陷阱。唯有從「技術」、「基礎建設」、「經營策略」與「人才培育」等四大構面著手,踏實耕耘,台灣的代理式AI才會追得上國際。
銀行探索代理式AI,使用場景包括詐欺調查、貸款作業、銷售與服務場景。由於金融業長期受到嚴格的監管,代理式AI的決策將受到法遵挑戰,未來有必要建立多層次的治理框架,以符合最新的法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