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結果出爐後,台灣經濟將會走向何方?

113.3台灣銀行家第171期撰文:Alicia Garcia Herrero艾西亞

台灣選舉表明台灣民眾希望維持民主社會,同時也希望減少與中國的敵對行動。民進黨已第三次當選,但現在面臨更嚴格的制衡。

選結果對於台灣經濟來說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與此前的兩屆民進黨政府相比,這一屆政府在政策(包括經濟政策)決策時需要徵求更多的共識。民進黨需要接受現在權力較為有限的事實,這也體現在如何處理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上――可能態度更加溫和,並與中國加強經濟合作。另一個重要結果是,過去8年台灣經濟的多元化趨勢可能會放緩,甚至出現逆轉。

台灣經濟多元化可能受到阻礙

民進黨在競選中明確表示,台灣經濟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進一步拓展地域多元化符合台灣的利益。相較於貿易,台灣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域多元化發展更快。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政府時期,台灣對中國的投資占65%,而蔡英文在任的兩屆民進黨政府時期下降至35%。政府大力推廣「南向政策」,即鼓勵加強在東盟國家和印度的投資,不過在半導體領域對日本、美國和德國的投資也依然大幅增加,這可能更多是由市場驅動。

貿易方面的多元化進程是近些年才開始的。即使在川普發起的美中貿易戰期間,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也一直非常具有韌性,2020年台灣對中國的貿易出口增至出口總額的40%以上。隨後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有所下降,目前為35%。這種多元化發展應該多大程度上被視為一種地緣政治推動的「去風險」舉措,目前還不能確定。台灣對外直接投資大幅上升,特別是對美國、日本和德國的半導體實驗室投資,可能對台灣的晶片產業構成風險――如果生產世界上最先進半導體的技術從台灣轉移到其他地區的話。與美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相比,歐盟則並未從台灣的貿易和投資多元化中受益太多,缺乏貿易或投資協議是一個可能的原因,但其他交易夥伴也是如此。考慮到歐盟是台灣地區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來源,雙方是否應該嘗試促進更多的雙邊經濟關係成為一個令人關注的議題。

與國外貿易協定停滯不前

未來,民進黨如果想要進一步推動經濟多元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將會是一場艱苦的戰鬥,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民進黨在經濟政策上必須與其他黨派合作,這可能意味著需要加強與中國的關係;其次,前任總統蔡英文在任期內未能達成任何一項貿易協定,這主要是因為對新冠疫情的處理以及台灣在烏克蘭戰爭中的立場。此外,根據澳洲總理艾博尼斯的評論,台灣在2021年正式提交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的申請似乎沒有進展。同樣,拜登也沒有將台灣納入他的區域經濟倡議(即2022年5月在東京推出的印太經濟框架)。美國、日本和澳洲似乎不太願意與台灣達成貿易協定。

總而言之,台灣選舉表明台灣民眾希望維持民主社會,同時也希望減少與中國的敵對行動。民進黨已第三次當選,但現在面臨更嚴格的制衡。民進黨的經濟政策需要反映這一新現實,因此,推動貿易和投資多元化、減少對中國依賴的進程可能會放緩。美國、日本和澳洲等與台灣關係較近的國家都沒有與台灣簽署任何協定,制度方面無法做出太多改變。鑑於台灣經濟增長記錄強勁、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的技術比較優勢以及大量對外投資,這些因素都會推動歐洲企業繼續在台灣尋求機會。不過,國民黨可能會推動加強與中國的關係,留給歐盟與台灣建立牢固的夥伴關係空間不會太多。(本文作者為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布魯蓋爾智庫高級研究員

延伸閱讀

貨幣洪流、資產通膨、貧富不均、超低利率 迎接大印鈔時代的「五大突變」
109.8台灣銀行家第128期
五張圖看懂夏日股市狂歡
109.8台灣銀行家第128期
專訪高雄銀行董事長張雲鵬
107.4台灣銀行家第100期
供應鏈金融發展歷史與新契機
107.4台灣銀行家第100期
恭喜!
獲得積分+
本期精選文章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