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一直占據台灣資本市場的重要地位,截至2025年2月底ETF發行公司家數16家,總檔數達264檔。整體ETF規模逾新台幣6.6兆元,整體基金規模9.9兆元,ETF規模占整體基金規模比重達67%,創下歷史新高。目前在交易所掛牌的,絕大多數屬於被動型ETF,也就是基金「被動」依循標的指數進行資產配置,經理人(或者應該說機器人)的基金管理目標,是對標的指數的報酬進行良好的追蹤,而非超越標的指數的表現。依據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投資組合的主要報酬來自於
東南亞是全球對外投資的首要目的地之一,卻也因此成為中國廠商洗產地的轉運站,川普的重稅讓東南亞國家開始強化對中國產品原料的監控。
央行限貸令後,房市投機泡沫雖見修正,但價格將是緩修而非崩盤,市場正進入盤整期。
新加坡資產管理規模達4.1兆美元,已超車香港,成為亞洲資產管理霸主。台灣如何能借鏡,發掘在地優勢,爭取國內外高資產人士的資金配置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