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與監理 2024年3月

金融危機之後 美國影子銀行的動向

撰文:蔡鎤銘

在當今金融領域,影子銀行(Shadow Banking)已成為一個模糊且多維度定義的術語。從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提出的廣義定義,到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研究員提出的具體定義,影子銀行的多樣面貌凸顯了這一領域的概念複雜性。這種定義上的模糊性不僅涵蓋了各種金融機構和活動,還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監管實踐及框架相關。了解影子銀行的定義和作用對於理解金融體系整體狀況以及提升監管的效能至關重要。在金融危機中,影子銀行業務的擴大也被視為其中一個可能因素,尤其與高度複雜的金融產品和過度槓桿有關。

子銀行(Shadow Banking)是一個概念模糊且具有多種定義的術語。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對影子銀行進行了廣義的定義,將其解釋為一種金融中介系統,包括一些不屬於正規銀行系統的實體或活動。這一定義包容了各種金融機構和活動,如投資基金、抵押貸款公司、特殊目的機構(SPV)、證券化產品的發行和交易等,它們在金融中介裡發揮著作用。

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員則提出了一種更具體的定義,將影子銀行定義為不具備通過中央銀行或公共部門信用擔保的訪問權限,但能夠進行到期、信用和流動性轉換的金融中介機構。這一狹義的定義更側重於強調這些機構在金融系統中的特定角色和功能,尤其是在資金轉換和流動性方面的作用。

影子銀行的概念模糊性導致了對其定義的多樣性,這也使得理解和監管這個領域變得更為複雜。這個概念不僅僅涵蓋了一系列金融機構和活動,還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監管實踐和監管框架有所關聯。這種概念上的不確定性給了這些金融實體在規避監管、擴大業務範圍和創新金融產品方面更多的空間,因此,深入了解影子銀行的定義和作用對於理解金融體系的全貌和提高監管的有效性至關重要。

關於影子銀行,一些經濟數據表明了其在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例如,在金融危機前,影子銀行部門經歷了高速增長。根據一些數據統計,商業銀行的表外避險基金(SIVs)在2007年前後突然膨脹至數千億美元規模。此外,證券化產品(如ABS和CDO)的發行也大幅增長,這些都是影子銀行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票據(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ABCP)的發行餘額在短短數年內迅速增至數千億美元,這凸顯了在金融體系中,這些非傳統的金融機構和交易方式所占據的地位和影響力。

金融中介的複雜過程

影子銀行所進行的金融中介過程是一個高度複雜且涉及多種金融機構的系統。這個過程涉及到了許多不同的參與者,它們各自承擔著特定的角色和功能,相互之間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網。

首先,影子銀行的金融中介過程通常始於原始貸款機構,例如抵押貸款公司或其他貸款提供者。這些機構向個人或企業提供貸款,然後將這些貸款匯集起來。接下來,這些貸款可能被轉化為商業票據(CP)或其他短期債務工具,作為資金的來源,便於影子銀行系統中的資金流動。

在這個過程中,特殊目的機構(SPV)扮演著關鍵的角色。SPV是一種特殊的法律實體,被用來持有和管理資產,例如將貸款或其他金融產品打包成證券化產品。這些SPV通常是由投資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設立,並提供資金池以便進行投資或轉讓。

投資銀行在影子銀行的金融中介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負責執行證券化和結構化金融產品的發行。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等長期投資機構可能參與購買這些金融產品,以獲取相對較高的收益率。

同時,對沖基金等機構也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來。它們通常尋求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購買較高風險的金融產品。貨幣市場共同基金(MMF)作為一種短期投資工具,可能會投資於高度流動性的金融產品,如短期債券。

這些機構之間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它們相互交織,通過資金的流動和轉移形成了金融中介的鏈條。例如,貸款可能被打包成證券化產品,然後由不同類型的投資者購買,這些交易可能涉及到多次的轉讓和交易,形成了金融中介的多層級結構。

金融資產擴張和多樣化

金融資產的擴張和多樣化是影子銀行發展過程中一個關鍵方面。在金融危機前,金融資產規模的增長和多樣性呈現出顯著的趨勢,尤其是在證券化產品方面。

首先,證券化產品(如資產支持證券ABS和信貸擔保債券CDO)的發行規模在金融危機前大幅增長。ABS是通過將不同種類的貸款(如抵押貸款、汽車貸款、信用卡貸款等)打包轉化為證券化產品。根據SIFMA的數據,2000年的ABS發行規模約為7,019億美元,到2007年已增長至約2兆美元。同時,CDO作為一種更複雜的金融工具,將不同級別的債務產品打包轉化為新的證券,其發行規模也在同期內迅速增加,從2000年的1,742億美元增長至約1.1兆美元。

其次,再度以證券化產品作為擔保發行的情況變得普遍,包括二次CDO或三次CDO等形式的多重證券化,以及合成CDO等衍生品基礎的證券化產品。這種多層次的證券化意味著原始的貸款或其他資產被打包成不同級別的證券,形成了更複雜的金融產品結構。例如,二次CDO是以已經打包為CDO的證券為基礎再次進行證券化,形成更高級別的CDO證券。而合成CDO則是基於債務違約掉期等衍生品形成的信用違約風險轉移工具,作為基礎資產發行證券化產品。

這種金融資產的擴張和多樣化導致了金融市場的複雜化和金融產品結構的變化。這些複雜的產品結構和多樣化的金融資產給投資者帶來了更多選擇,但也增加了金融系統的風險和不確定性。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這些高度複雜的金融產品和結構是導致市場混亂和系統性風險暴露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上數據和描述凸顯了金融資產的擴張和多樣化對金融體系的影響。證券化產品的發行規模和多層次證券化形式的出現都說明了金融市場中產品結構的演變和複雜性增加。

短期金融市場交易擴大

影子銀行的擴張伴隨著短期金融市場交易的擴大,這對於整個金融體系的運作產生了顯著影響。這種增長主要體現在諸如ABCP和附買回交易等批發融資市場的交易活動上。

ABCP是一種短期債務工具,常用於金融市場中的資金籌集。數據顯示,隨著影子銀行的興起,ABCP市場在影子銀行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數據,從2001年1月的ABCP發行規模約為5,847億美元,到2007年7月已經增長至1兆2,000億美元。這種快速增長表明,ABCP在影子銀行體系中作為一種重要的短期融資工具被廣泛使用,促進了資金的流動和轉移。

另一方面,附買回交易(Repurchase Agreements)也是短期金融市場交易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在附買回交易中,一方出售證券並同意在未來某個時間以稍高價格買回該證券,實質上是一種短期的資金借貸和融資方式。這種交易形式在影子銀行體系中被廣泛運用,作為獲取流動性和短期融資的一種途徑。

這些批發融資市場的擴大,特別是ABCP和附買回交易的增加,反映了金融體系中短期融資渠道的多樣化和擴張。這些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融資途徑,使得金融機構能夠更靈活地獲取資金,同時也增加了金融市場的複雜性和連動性。

然而,這種短期金融市場的快速成長也引發了一些風險,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期間,這些市場的過度擴張可能導致資金的短缺和市場的不穩定。因此,對於這些短期市場的監管和穩定成為了金融監管者和政策制定者關注的焦點之一。

影子銀行擴張過程中,短期金融市場交易的擴大反映了金融體系中資金流動性的增加和融資管道的多樣化。這些市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金融體系的活躍和金融產品的創新,但也引發了一些監管和風險管理上的挑戰。

具體的經濟數據

ABCP的發行餘額是衡量影子銀行中批發融資市場規模的一個重要指標。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期間ABCP發行餘額從5,847億美元增長至1.2兆美元,這一數據呈現了ABCP市場規模的顯著增長。

這種巨大的成長反映了在影子銀行體系中,ABCP作為一種重要的短期融資工具得到了廣泛應用。ABCP通常由貸款資產等資產支持而發行,成為許多金融機構獲取短期資金的重要途徑之一。這種快速增長凸顯了金融機構在尋求短期流動性支持和資金滿足方面對ABCP市場的依賴,同時也反映了金融體系中融資渠道的多樣化和擴張。

這一數據提供了一個具體的見解,說明了ABCP市場在影子銀行體系中的顯著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其在金融機構資金籌集中的廣泛應用。這些數據也反映了金融市場中短期融資工具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前期的迅速擴張和大量發行。

影子銀行的崛起是金融體系不斷演變的一部分,它顯著地改變了傳統銀行系統的金融中介和融資模式。從金融危機前的高速增長到金融危機後的監管加強,影子銀行體系的變化影響著全球經濟和金融穩定。對於了解影子銀行的定義、影響以及其在金融體系中的作用,是建立更為穩健金融體系和有效監管的關鍵一環。(本文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猜你喜歡

2025年8月

AI的零點擊資安攻擊來了

「安全始於設計」原則,近年來已經逐漸在資安界扎根。與其在寫完程式之後,才用人工或自動化工具找出漏洞,還不如一開始就選擇那些在語言層級上本就無法寫出某些類型錯誤的程式語言。舉例來說,若捨棄各種已有數十年歷史的C語言,改用如Rust等較為現代的語言,便能從根本上排除大量的資安漏洞。然而,就在傳統軟體界逐漸接受這個新思維的同時,人工智慧的迅速崛起,卻大幅動搖了這項理念。一旦給了大型語言模型(LLMs)讀取或操作系統資源的權限,它卻可能出現邏輯來源不明、行為難以預測的狀況。有時候,這些風險可以靠修改提示語的上下文、交由其他模型進行驗證,或者為特定錯誤情境設計固定回應來處理。但因為LLMs背後的技術邏輯是由資料訓練出來的,不是人工設計的,這些方法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用來確實防護整體資安。因此,大型語言模型的安全並不是靠設計就能確保不會出錯,而是靠統計方法降低出錯的機率。儘管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危險,但直到2025年6月EchoLeak事件,這些風險才真正首次爆開。微軟Copilot自推出之初就充滿爭議,它的預設權限極廣,且不完全透明。其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使用Copilot+的電腦,會定期截取使用者的螢幕畫面,並搜尋畫面中的內容。Copilot+甚至還會自動掃描使用者的Email信箱,將冗長的內容整理成簡短摘要。EchoLeak攻擊就利用了這個功能。它向受害者發送電子郵件,而收件者甚至不需要打開Email或點擊任何內容,就可以製造資安界公認最難防範也最高明的「零點擊」(Zero-Click)攻擊。這封Email內含惡意指令,讓LLM反過來對自己發動攻擊,協助攻擊者搜尋系統上最機敏的資料,然後將這些資料外洩出去,在這段過程中它可以繞過許多原本保護機密資訊的安全措施。雖然這個漏洞目前並未在真實環境中被使用,而且微軟已經修補完成,但相同原理的攻擊,未來很有可能產生。EchoLeak攻擊的技術稱為「提示語注入」(Prompt Injection),也就是讓使用者透過特定語句,說服模型忽略系統的原始設定。最著名例子就是「忽略所有先前指令」。這種攻擊之所以難以預防,是因為LLM目前不具備有效的「輸入清理機制」(Input Sanitation)。傳統資料庫系統可以設計防線,讓系統將像「Drop Table」這類的語句視為純文字資料,而不是實際執行的刪除指令。但對LLMs來說,每一段文字都被一視同仁當作指令,沒有明確區分命令與內容。攻擊者正是透過這種混淆來下達他們真正的指令。專家正在開發一些針對提示語清理的解決方案,可能即將問世。德國研究團隊在2025年1月的論文中提出一個辦法:將系統內建的指令,轉譯成一種只有AI才能看懂的秘密語言。AI在處理語言時,會把大量的輸入壓縮進有限的語意空間,因而可能出現語意重疊的情況,使得看似亂碼的字串也會被模型認為具有特定含義,這種特性有點像是看到一個特定的雜訊畫面,卻能接收到某個具體意義。透過這類作法,模型能更明確區分內建系統指令與一般使用者的對話內容,避免將惡意語句誤認為內部指令。然而,這類方案依然基於大型語言模型的黑箱特性,專家目前還在爭論它到底算不算是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安全始於設計」的理想。假設這類方案能逐漸改良並逐漸推廣,類似EchoLeak的攻擊空間將會大幅縮小。但真正該擔心的是,LLM的資安漏洞無邊無際。根據開放網路應用安全計畫(OWASP)組織2025年提出的「LLM十大安全漏洞」(OWASP Top 10 for LLMs),提示語注入僅是最關鍵的一種攻擊方法,但並非唯一。當AI能夠主動幫我們執行的任務數量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廣,「過度代理」(Excessive Agency)這類問題也將日益複雜,成為資安領域的重要挑戰。隨著AI深入各種工作流程,企業對它的管理方式將不再只是資安層面的防禦問題,會更像是新進員工的培訓與信任建立過程。剛導入的AI系統不宜立刻接手敏感任務,但若完全不建立起任何信任關係,企業恐怕也將錯失這場自網際網路以來最具顛覆性的技術革命。(作者為金融研訓院̮外聘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