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4年2月

借鏡新加坡 邁向永續金融新未來

撰文:黃瀞儀

台灣金管會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2.0」,特別強調綠色永續金融科技領域的推廣應用;而引領亞洲金融發展的新加坡,在ESG金融科技相關利害關係者合作上建立暢通溝通管道,台灣或可借鑑其獨到之處,完備永續金融發展。

管會於2023年8月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2.0」,承襲了路徑圖1.0對金融科技領域的深入承諾與願景持續精進。值得注意的是,新版路徑圖中特別強調了綠色(永續)金融科技領域的推廣應用,這種觀點恰與國際趨勢的發展若合符節。也就是說,永續金融與科技的結合漸成顯學,金融科技業者在助推永續金融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在解決數據收集及數據整合上存在大展身手的空間。在透過結合消費者需求、監管政策和相關利害關係人的合作,金融科技不僅能創造新的應用領域,同時也促進金融服務的永續發展,而將有助於推動整個金融生態系朝向永續的未來邁進。

就在2023年11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新加坡金融科技展中,發表其與KPMG合作的研究報告:「在放緩經濟中加速轉型:有韌性的ESG金融科技領域」(Accelerating Transformation Amidst Economic Slowdown: The Resilient ESG FinTech Sector)。報告中顯示,全球投資永續金融科技(ESG FinTech)的總金額在2022年達到294億美元,2023年預估全球投資288億美元,呈現出穩定發展。另一方面,從內部支出來看,在2023年的173億美元比2022年128億美元增加了35.2%,主要是金融服務業及科技行業內部支出增加,支應的範圍以開發ESG金融產品及研發ESG解決方案為主。而在屬於金融服務業的銀行、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等,估計支出達到143.6億美元。內部支出增加反映投入永續發展面向大,並朝向發展綠色金融產品及多面向的永續策略,同一時期的科技業及金融數據業僅估計貢獻了27.4億美元預算,凸顯了傳統金融業者在持續做內部轉型[參考圖1]。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字型, 行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全球永續金融科技投資預計在2023年將保持穩定,預估達到288億美元,預計2024年增加到374億美元,2025年開始加速到603億美元,2026年全球投資將達到1,237億美元,推測金融服務業及科技業持續做內部轉型的推動,推出ESG產品已成為常態,在國際市場上不斷變動的利率環境、標準、法規的更新,持續為投資的額度加重力道,這些轉變也化為助力,讓外部交易活動快速成長,而讓整個金融生態系統蓬勃發展。

永續金融科技發展有區域落差 亞太地區暫時位居全球中段班

儘管永續金融科技的勃興已在全球蔚為趨勢,但其發展仍有地域上的差異。2022年美洲地區投資永續金融科技為73.537億美元,2023年上半年87.15億美元,呈現上升趨勢,是各大地區投資金額最高,也是唯一投資金額增長的地區。以交易筆數來看,2022年是245筆,2023年上半年是213筆,美國是美洲地區發展永續金融創新的領頭羊。在美洲地區以碳服務和監理科技是投資最多的部分,顯示美洲地區對碳排放的追蹤及減少碳排放工作的強烈重視。

2023年上半年為歐洲永續金融科技投資交易筆數194筆,是四大地區交易筆數最多的地區,2022年則有198筆交易,從2022年的39.7億美元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約19.4億美元,投資金額在全球來看是第二名;以國家來看,英國有106筆投資交易,其次是德國44筆及法國38筆,荷蘭、西班牙和瑞典投資筆數落在10至20筆。以歐洲永續金融科技業務類別來看,監理科技在2023上半年投資金額為3.21億美元,交易筆數12筆,反映了歐洲在推出ESG標準和法規方面的領先地位,其次是碳服務,投資金額為3.05億美元,但交易筆數48筆是該地區最多。

中東和非洲地區(MEA)在2022年永續金融科技投資交易量為7.55億美元,交易筆數25筆,而2023年上半年只有1億美元。中東和非洲地區永續金融科技投資交易落後全球其他地區,這也表示了未來在此一區域有相當大的增長和擴展空間。

亞太地區(APAC)永續金融科技投資從2022年的44.7億美元急遽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7.3億美元。以該地區國家來說,交易量最多的中國和澳大利亞,投資金額占該地區60%以上,顯示在亞太地區ESG FinTech方面的領先地位,其次是印度和新加坡,分別有24筆和19筆,顯示他們對培育新創企業和推動ESG FinTech持續進行。第三,日本在永續金融科技領域有13筆交易,在在顯示其永續金融科技領域的持續成長。整體而言,全球分區域來看,歐洲和美洲在永續金融科技領域蓬勃發展,而亞太地區則是中段班,中東和非洲地區則是初創階段,身為亞太地區的台灣,還有成長及學習的空間。

永續金融科技投資中碳服務最受青睞

以永續金融科技分類來說,在2022年,永續金融科技的投資監理科技和碳服務較多,監理科技的部分達到31.6億美元的投資,63筆交易筆數,每筆交易平均5,000萬美元,而碳服務在232筆交易中獲得了30.08億美元的資金,每筆交易平均約為1,300萬美元。在2023年上半年碳服務獲得約229筆交易,投資金額達到59億美元,是全球之冠,也能充分了解到全球對碳服務的重視。另一方面,2022年投資最多的是監理科技,但到2023年上半年監理科技的資金規模僅總額為16億美元。而保險科技(Insur Tech),在2022年的14.3億美元,2023年上半年投資資金僅為1.7億美元,同樣,支付作為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的支柱,經歷了大幅減速,全球資金從2022年20億美元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3.4億美元,在在顯示了全球市場上永續金融科技不斷在轉變,面臨了轉型的考驗。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字型, 數字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字型, 圖表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新加坡綠色足跡計畫為台灣帶來的啟示

從新加坡的政策來看ESG資料收集及管理運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於2020年12月啟動的「綠色足跡(Gprnt)計畫」,希望能達到透過科技技術運用,來簡化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資料的收集和管理,解決手動收集過程中的高成本和驗證問題。就在2023年,新加坡金融科技節(SFF)上宣布推出Gprnt的整合平台「Gprnt.ai」,並將成立Greenprint Technologies公司負責後續運營,該平台涵蓋政府和民間機構的合作。

Gprnt.ai使用區塊鏈技術來整合ESG資料的收集、計算和管理,對於跨領域的像公用事業、勞工、建築和廢棄物管理等資料收集,同時運用AIoT感測器和智能設備,提高數據自動化和效率。此外,平台結合智能文件處理(IDP)及GPT-4聊天機器人,協助企業將資料轉換為ESG報告格式,增強數位報告的可信度。

Gprnt.ai的推出對金融行業的ESG透明度和責任性有重要意義,能讓企業更容易與金融機構、其他行業合作夥伴共享ESG資訊,除了提升透明度和效率,還能加速推動金融機構和企業在永續發展方面的溝通、合作與創新思維的發展。Gprnt.ai預計將於2024年初正式上線,成為Greenprint計畫的重要里程碑。

金管會在「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2.0)」的目標是建立具包容性的金融科技生態環境,讓有意願的成員都能參與其中,但跨市場的資料共享,其有一定的難度存在,金管會仍持續跨部會溝通協助可適用的方式,評估各項技術及共享平台的可行性,除了金融機構的資料共享外,公部門的資料亦是可以考慮共同分享資源,更佳完善建置的全面性,透過全球的數據統計資料及借鏡新加坡的政策執行,可以知道掌握數據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在公部門單位,可建立單一窗口平台,將ESG相關數據做一個整合,有利於利害關係人對資料收集、分析並撰寫ESG報告書,其中的內容數據相當重要,不僅有助於內部決策,也使外部利益相關者能夠更容易評估銀行的ESG表現。借鏡新加坡政策的執行,在於相關利害關係者合作關係能更為緊密且有效暢通溝通管道,包括科技公司、監管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藉此達到ESG成效。(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輔佐研究員)

猜你喜歡

2025年9月

高一誠:AI為年輕員工創造新機會

2025年8月7至8日,遠在南美洲的我國友邦──巴拉圭銀行公會(ASOBAN)在首都亞松森舉辦首屆「巴拉圭銀行業年會」,廣邀國內外專家共同探討銀行業的創新趨勢,包括人工智慧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支付系統的轉型以及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之間關係的演變等。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應邀出席並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台灣銀行業應用AI的實踐經驗與成果。高一誠指出,台灣目前超過9成的銀行已經導入AI技術,且有8成展開了生成式AI的應用試驗,同時特別分享了台灣銀行業共同組成防詐產業聯盟的合作模式,如何運用AI技術有效進行提前預警。高一誠強調,AI的目的不是取代人力,而是將人們從低效工作中解放出來,為年輕世代提供更具挑戰性的職務。隨著AI提高員工生產力,銀行業薪資有望提升,進一步增強與其他產業的競爭力,這也意味著銀行業的工作職能將被重新配置,為年輕員工創造新的發展機會。面對AI主導的新時代,銀行要有明確策略、投資基礎建設、培育人才、建立聯盟合作,並營造開放的創新文化,才能成功轉型。本次演講獲得當地各家媒體廣泛報導及迴響,除了讓巴拉圭銀行家們了解到台灣穩健的經濟與金融實力,也充分展現出台灣銀行業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實力。翻開台灣跟巴拉圭的歷史,自1957年建立正式邦交以來,兩國關係已延續超過67年,始終保持著異常緊密、如鋼鐵一般堅固的夥伴情誼。巴拉圭是台灣在南美洲唯一的正式邦交國,鐵桿盟誼的背後有賴於深厚的政治與經濟合作支撐。巴拉圭以農牧和再生能源為經濟支柱,而台灣是其重要的貿易夥伴,不僅是巴拉圭豬肉的最大出口市場,也是牛肉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此外,台灣長期提供發展援助,範圍涵蓋農業技術、畜牧防疫、公共衛生與人才培育,例如雙方於2018年合作創立的「臺灣–巴拉圭科技大學」,持續為這段堅實情誼注入新動能。近年南美洲部分國家出現高通膨、名目利率偏高或幣值不穩定的狀況,該地區匯率對外部衝擊敏感度亦高於全球平均。例如阿根廷在2023年通貨膨脹率高達211%,其貨幣曾一次性遭官方貶值逾50%;玻利維亞近期則因總統大選引發的全國性道路封鎖,加上政府減少燃油補貼導致今年6月起通貨膨脹率提高至24%;委內瑞拉和蘇利南近年也持續出現高通膨及貨幣大幅貶值的現象。金融方面,阿根廷的隔夜附買回利率(Overnight Repo Rate)在2023年一度高達126%,現約29%;而巴西的基準利率(Selic)近期也高達15%。相較周邊國家,巴拉圭的總體與貨幣環境較為穩定,該國央行自2024年以來把政策利率維持在6%,疫情後,通膨年增回穩到約4%的水準,整體金融條件相對穩定。巴拉圭整體銀行業呈現出「寬利差」的產業特徵,根據巴國央行統計,該國銀行產業2024年12月平均貸款年利率約為:商業貸款(>1年)11.62%、消費貸款(>1年)19.22%、信用卡14.41%;存款端則為活存1.05%、6至12個月定存6.94%、一年以上定存8.75%,反映出當地銀行以「利息收入」為主的商業模式,資料顯示該國銀行業淨利息收入占營運利潤比例平均為72.5%。由於巴拉圭銀行對淨利息收入依賴度高,市場常見以行銷檔期帶動的高額回饋,例如信用卡新卡首刷50%回饋等限時限額活動刺激辦卡與消費。過去,巴拉圭的銀行業監管體系尚不完善,曾發生少數由財務公司轉型而來的銀行,利用極高的存款利率吸引資金,卻因後續經營不善而倒閉,導致金融消費者對當地銀行存款安全產生疑慮。所幸,巴拉圭政府已注意到此問題,不僅加強了監管措施,也提高銀行設立的門檻,使整體金融環境有顯著改善。此外,由於外國銀行在巴拉圭經營業務面臨諸多限制,加上債務催收和處理流程耗時,這導致台灣的銀行鮮少涉足此地。儘管早年中國信託曾在此設立短暫分行,但之後便無其他國內銀行進駐。近期,阿根廷政府實施匯率自由化並減少補貼,導致國內物價飆漲。許多阿根廷消費者因此跨境到巴拉圭,以美元現金進行採購,這為巴拉圭帶來了大量現金流入,進而影響了當地匯率。然而,當地企業在接收這些美元現鈔時,常因鈔票污損而被銀行拒收。他們因此轉而依賴地下匯兌。儘管地下匯兌能確保資金順利到帳,卻伴隨著高額手續費。這一現象凸顯了巴拉圭正規金融體系的覆蓋率不足,部分金融需求仍得透過非正式的地下管道來滿足。巴拉圭目前共有18家銀行業者,雖然大部分屬於資產規模中等的傳統銀行,但亦不乏創新氛圍。其中,Ueno Bank純數位銀行,正以「24/7體驗中心+App開戶+自助終端機台(TED)+視訊服務機台(ROT)」顛覆傳統服務模式。他們將傳統分行櫃檯替換為更輕量的「體驗中心」與智慧據點,強調「新創感」與「空間體驗」,室內設計標榜「受自然啟發」的清新與綠化空間、內設有協作/工作與交流空間、結合咖啡吧台服務,同時提供親子等候區、球迷觀賽區等。這些元素讓分行更像開放式的社群空間,而非傳統銀行大廳,在成立後快速成為年輕客戶的首選品牌,並連續榮獲Top of Mind、Fintech Americas等獎項。此次遠赴與台灣相距最遙遠的友邦,不僅展現出台灣銀行體系的穩健發展與人工智慧的成熟應用,更為雙方金融產業交流開啟了新的篇章。台灣金融研訓院規劃與巴拉圭當地機構簽署金融培訓及課程設計的合作備忘錄,後續將在金融議題、人才培育、科技應用等方面積極推動雙邊交流與合作。雖然未來仍有文化差異與市場環境等挑戰需要克服,但透過這一步的實質互動,雙方業界建立了寶貴的互信基礎,為台巴鐵桿情誼注入金融專業領域的新動能。(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