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與國之間的博弈火花不斷,我駐星代表童振源積極連結資源與關鍵影響力,希望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串聯,並將台商當成重要的灘頭堡、引路人,發揮群策群力效應,開創台灣眾產業的新機會。
近年,國際社會戰雲密布,恐慌指數陡增。先前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今年10月,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大舉襲擊以色列,以色列隨即猛烈還擊,中東地區戰事一觸即發,讓同樣有惡鄰在側的台灣,深感忘戰必危。
世界如同一棋局,國與國之間的博弈,火花不斷,而台灣雖是彈丸之地,長期以來,地緣政治深深影響這塊土地,如何擴大台灣的國際影響力,端看外交戰略的布局與思維,此次邀請國際政經專家童振源,剖析地緣政治的看法以及台海危機現況,並暢談如何運用印太戰略讓台海維穩。
童振源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取得高等國際研究學院博士學位後,先擔任政治大學預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後自學界轉戰政壇,相繼擔任行政院發言人、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現則代表台灣出任駐新加坡代表。
制衡威脅 美對中戰略改弦易轍
學識與國際事務歷練豐富的童振源表示,台灣位於西太平洋第一島鏈(The First Island Chain,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往南為台灣、菲律賓、大巽他群島,最遠可延伸至紐西蘭)中樞,最能感受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2015年後,東亞地區局勢有了巨大轉變,因此美國對中國戰略已改弦易轍。」
2015年之前,美國對中國的戰略主軸為交往,期待透過更密切的經濟交流,讓兩國同蒙其利,促使中國更加自由、開放、民主,並融入國際社會。童振源觀察,到了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任期的後期,美國政府已逐漸調整對中國的戰略主軸,而川普(Donald Trump)繼位為總統後,更加快調整的腳步。
「美國調整戰略主軸的關鍵,在於中國經濟崛起後,自由、開放、民主並未隨之而來,且在習近平掌權之後,中國涉外態度日趨強硬。」童振源指出,周遭國家對中國的戒心日深,包括台灣在內,美國更與中國爆發貿易戰、科技戰,「自川普時代起,美國致力發展印太戰略(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Strategies,原意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聯合印度、東南亞國家,以制衡中國的威脅。」
國際政治局勢轉變,影響台灣經濟發展甚鉅,越來越多台商將據點、生產基地,轉至東南亞國家、印度。童振源分析,中國內部成本提高、本土企業崛起、政治風險升高,甚至是對外商留置訊問,均迫使眾外資企業紛紛撤離中國。2019年,在中國血腥鎮壓香港遊行後,香港不再是外資企業的避風港,更強化外資企業出走的決心。
多面向互動 與東南亞國家共同成長
順應國際潮流,台灣亦著手擘劃、施行新南向政策。他特別說明,新南向政策並非僅侷限於投資,還希望台灣與新南向國家能有更多面向的連結、互動,包括醫療、衛生、教育等基礎建設,以及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昔日,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連結、互動較少,但7年多來,已有顯著進步。」
童振源強調,東南亞國家市場廣大、人才眾多,且經濟成長迅速,與國際社會連結越來越深,台灣理應擴大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深度、廣度,「幸而,在東南亞國家有多達2萬4千家台商,有些台商已在此經營逾30年。台灣要與東南亞國家串聯,這些台商當是重要的灘頭堡、引路人。」
除了台商外,在東南亞國家深耕諸多產業要津的華商,亦是台灣應串聯的力量。童振源強調,台灣產業前進東南亞國家,如醫療產業,技術層次並非障礙,障礙除了來自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壓力,主要為缺乏在地人脈,與難以取得准入的證照,「若與在地的華商合作,應可事半功倍、相輔相成。」
前進東南亞國家的台商,多為中、小企業,彼此各自打拚;但日商、韓商都由大企業當領頭羊,採集團作戰模式,聲勢、力量皆頗為強大。童振源表示,加上日本、韓國政府可直接與東南亞國家政府對話,日商、韓商可獲得更多資訊,較台商更具優勢,「唯有政府協助整合台商的資源,才能發揮群策群力的效應,與大舉進軍東南亞國家的日商、韓商、中商互相抗衡。」
施行新南向政策,目的在於避免台灣過度依賴中國,危及自身安全。童振源表示,中國經濟成長已明顯趨緩,年成長率已降至5%以下,但越南經濟年成長率仍高於8%,且中國人口已到頂點,人口紅利即將用罄,而印尼人口仍繼續成長,可望成為其經濟發展的動能。此外,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國亦有寬廣的成長空間,相當值得台商投資。
師法新加坡 促金融產業蓬勃發展
「在東南亞國家,新加坡地位舉足輕重,更是區域金融中心。而台灣對東南亞國家(累計)的投資,約43.4%集中於新加坡。」童振源指出,新加坡對台灣的出口,約60%為半導體相關產品,足證其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夥伴,而外資企業、金融機構撤出香港後,大多轉進新加坡,在新加坡建立新的亞洲總部,「讓新加坡的金融產業更加蓬勃發展。」
童振源表示,不僅有可觀的台灣資金前進新加坡,移居新加坡的台灣專業人才亦逐年增加。2021年,新加坡金融機構所管理的資產,增至約4兆美元,雖不及香港金融機構的4.6兆美元,但前者成長約16%,後者僅成長約2%,香港消、新加坡長的態勢甚為明顯。
「新加坡金融產業值得台灣借鏡之處,在於國際化、數位化,讓資金可自由流動。」童振源發現,他走在新加坡街頭,舉目盡是歐洲、美國、日本與中國銀行,國際化程度超越亞洲其他城市。近年來,新加坡政府成立「數位辦公室」(Digital Office),致力於協助弱勢族群、小商家運用數位金融科技,強化他們的數位能力。
如今,包括計程車等,新加坡小企業運用數位交易的比例,已經高達92.8%,較2018年增加33%,根據新加坡政府公布的數據,在2017年到2022年,新加坡數位經濟的年均複合成長率約12.9%,成為該國脫離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低谷的重要動力,而數位化亦有助於其國際化再更上一層樓。
「新加坡經濟國際化奠基於英文教育的成功,與積極推動、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童振源說明,新加坡應是全球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最多的國家,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皆已簽訂完成,現今更發起「數位經濟夥伴協定」(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 DEPA),企圖在未來國際經濟棋局中,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善用對台灣友好人脈 踏出新南向步伐
目前,在台灣金融產業的全球布局中,新加坡是重中之重,已有13家銀行在此設點,據點居全球之冠,且數量仍持續增加中。在新加坡的大型國際銀行中,亦有多位台灣人任職其中,位居高位者亦不在少數。
童振源認為,台灣金融產業若擴大與新加坡金融產業交流、合作,可望增加國際競爭力;而台灣金融機構在新加坡的據點,與在新加坡大型國際銀行任職的台灣籍經理人,應是兩國擴大交流、合作的最佳起點。
「畢竟,台灣金融機構縱使向國際金融巨擘借鏡,但他們並不清楚台灣金融機構的實際需求,無法提供最適切的資料與協助。」童振源指出,有些任職於新加坡大型國際銀行的台灣籍經理人主動找到他,表達願意協助台灣金融機構與國際接軌,「我已將有意願的金融業資深經理人,彙整至一個群組,他們不僅可以分享自身經驗,還能為台灣金融機構創造更多連結。」
「這個群組的目標,是串聯超過百位資深經理人。」童振源不諱言,台灣金融機構海外據點從業者不一定了解國際金融機構的運作情形,這些在新加坡大型國際銀行任職的台灣籍經理人,將是台灣金融機構邁向國際化的最佳助拳人。
「新南向政策的核心,其實是『以人為本』。若善用對台灣友善的人脈,就能踏出成功的第一步。」童振源總結新南向政策,不但可降低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鞏固台灣的經濟安全,又可開拓一塊廣闊的市場,實應加深、加快施行,以開創台灣眾產業的新機會。
雖然台灣地方小,但台灣要放大自己的舞台,台海維穩,不再只是存在於美中台三方,而是包括印太以及對台海穩定有相關利益的各方利害相關者,因此要努力共同組成一個維護台海和平的多邊框架,在維繫台灣民主、捍衛台灣認同與保衛台灣的國際生存權等前提下,鏈結各方的共識與形成共同承諾,為台海的和平與穩定建構出可永續的多邊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