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3年11月

金融教育篇》落實投資者教育

建立金融素養 強化金融韌性
整理、撰文:陳德霙、蘇偉華

投資者韌性在金融扮演關鍵角色,立於金融普惠、金融教育以及投資者保護的交集之上,共同塑造投資者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的表現和信心,並推動了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中的韌性,建構更穩健和可靠的金融體系。

經歷金融海嘯和疫情等重大挑戰後,想要建立健全的投資市場,不能僅僅關注報酬和相關訊息,還必須考慮各種潛在風險的存在。這些風險包括地緣政治、極端氣候等等,它們都可能對投資市場造成重大影響。換句話說,建立「投資者韌性」已經變得至關重要,這種韌性不僅有助於投資者更好地應對風險,還有助於推動投資市場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OECD金融消費者保護部門負責人Miles Larbey更進一步呼應投資者韌性在金融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它建立在金融普惠、金融教育以及投資者保護的交集之上。這三個要素相互支持,共同塑造了投資者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的表現和信心,並推動了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中的韌性,有助於建立更穩健和可靠的金融體系。

考慮穩健和可靠的金融體系是一個關鍵的經濟基礎,它有助於維護金融穩定,提供投資者信心,並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特別舉辦相關投資人韌性座談,邀請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劉宗聖、台灣金融分析專業人員協會理事長劉奕成、退休金協會副理事長楊曉文及台灣不動產投資協會執行長黃鵬等,針對多元分眾時代下的金融教育,展開豐富的對話與討論。

臺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理事長黃崇哲提到,想要提升金融素養,既有的教育思維需要一點翻轉。首先,是金融素養應該是長期的技能培養,而不只是短期的知識宣導。其次,是注重生活財務行為與觀念改變的成效,而不僅是知識講授。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對象提供不同的金融教育。

畢竟金融教育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不僅有助於個人和家庭實現財務目標,還可以推動整個經濟穩健發展。然而,要確保金融教育的成功,必須在多元分眾的情境下,考慮不同年齡層、不同程度的需求和背景。換句話說,兒童、青少年、大學生、中壯年和老年人都需要不同程度和形式的金融知識。其次,金融教育應該根據不同的社會經濟背景規劃。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之間的金融需求與挑戰有很大不同。金融教育計畫應該考慮到這些差異,提供相應的資源和支持,才能確保金融知識能夠被廣泛傳達和理解。

黃崇哲觀察,4、5年級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有效配置資產以實現財富傳承的目的,反觀現代年輕人對虛擬貨幣的興趣不斷增加,這是一個新興的金融領域,同時需要更多的金融知識和警覺性去應對,因此強化金融知識教育成了首要課題。例如最近很紅的網路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正是凸顯時下年輕人對金融知識不了解所產生的風險。考慮目前台灣大部分資產都還在比較資深的族群上,如何有效投資並在過程中將正確的金融知識傳遞給年輕一代顯得更為關鍵。

投資詐騙衍生社會問題

隨著金融科技日新月異,金融商品種類也越來越多元,「投資詐騙」高居警政署2022年詐騙態樣之首,相關的金融詐騙與爭議層出不窮。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劉宗聖直言,這是社會整體缺乏對於金融系統面完整認知的後果,民眾欠缺對於風險的評估與認知能力,更不清楚對於風險的無知,甚至是無感,會造成難以預期的損失。金融教育的不足,顯然造成舉足輕重的社會問題,分眾金融教育勢在必行。大家都聽過,給魚吃不如教釣魚,然而到底該如何教釣魚?以業者的角度,強調產品好的比率大於介紹產品可能的風險,或可理解,但是,投資人也應該學會保護自己,應該以中醫的思維來診斷自己的財務管理行為,發現自己的理財盲點,針對病兆下藥,找出自己的理財目標,願意長時間投入,調養體質,因為如果一味追求西醫提供速成特效藥,很可能會不小心落入詐騙陷阱。

關於投資理財相關理論,大家都聽過「夏普指標」,談的是「風險」和「報酬」的關係,絕對沒有保證收益的投資,因此,強化識別風險是金融教育的基礎,當今瀰漫「學理財等於學投資」的迷思,錯把零散的投資資訊當成金融知識的標準,或甚至把廣告當作知識來源,網路影音或文章多得是如何馳騁投資戰場的賺錢經驗,然而,投資如果只是仗著賭性堅強,盲目一窩蜂追高殺低,那就只能不斷地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陷入無限循環。

對於市場上的訊息真真假假,台灣金融分析專業人員協會劉奕成建議,訊息刊載的平台或多或少也有自己的立場,如何確認「專業」的純度,確認訊息來源是「誰」說的,即是關鍵。綜觀金融服務體系,之所以能夠具備說服力和一定的含金量,正是因為金融機構屬於特許行業,法律規範都比一般產業嚴格,其中的從業人員也都必須透過「證照」來證明自己的專業。

向下扎根至校園 須結合投資教育與金融教育

退休金協會副理事長楊曉文表示,現在的學生提到為何念金融系的初衷,都是想投資、想賺錢,但如果沒有好好地引導學生思考理財規劃需要更長遠、更全面,就可能會不小心為了賺快錢而走偏。在大專院校的知識傳授過程中,教育學生從設定財務目標開始,尤其新興金融工具越來越多,正確的觀念就更加重要。比方說,當你理財是為了退休規劃時,就必須同時考量複利、時間、投資、年齡等,沒有單一的標準答案,重要的是要學會自己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國內目前金融教育沒有專責組織,散落在不同政策,像是金管會在普惠金融衡量及觀察指標中訂有金融教育宣導目標;金管會保險局也有規劃金融基礎教育學習架構,多年來舉辦各級教師研習、教案徵選等活動;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在108課綱頒定後,針對家政學科、商管群學科或是公民課訂有金融素養相關學習目標。顯而易見,多頭馬車各做各的,缺乏統整性的高階政策思維與格局,讓台灣的金融素養教育向下扎根至校園,路途崎嶇。

台灣金融研訓院近年來推行全民金融教育,根據實地訪問教學現場老師,國小老師指出國小階段只有社會科課綱有提到經濟、消費等主題,但與生活連結有限,欠缺系統性的學習資源;國、高中老師也表示,金融素養不屬於正規升學考試的科目,因此,學校只能把金融教育放在彈性學習課程。另外,據2022年由金研院和Dcard合作的大專生金融素養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大學生對金融知識、金融服務與金融消費保護權益都表示不太了解,超過7成的大專生覺得學校教的課程對生活財務助益低或極低,顯見學校教育對於金融素養著墨有限。

其中近7成的大專生獲取金融知識管道都是來自「網路資源」,其中不乏關注財經網紅,如果看的是廣告還是知識傻傻分不清,欠缺獨立判斷能力,一窩蜂跟隨,是很危險的。另一方面,投資詐騙橫行,常見追蹤領飆股類的一頁式廣告,及以AI語音變造假冒名人的推薦投資影音,如果誤把詐騙當成投資判斷資訊來源,後果可想而知。

「投資」不同於「投機」 須學會辨別能力

台灣的資金氾濫,國際詐騙在台灣橫行,然而諷刺的是,大部分投資人都不夠專業,台灣不動產投資協會黃鵬執行長特別強調,「投資」和「投機」是不同的,無論投資哪一種商品,養成關注未來趨勢,學會分析市場的能力,絕對是能在投資市場上走得穩健、長遠的必要條件。

金融素養教育能否順利傳播的關鍵,必須有分眾的架構,主管機關、業者、學校,甚至媒體,都有不同的責任,針對不同人也需要用不同的觀點切入,也可能需要不同的知識,同時也要有多元的宣傳工具與平台。此外,市場上需要更多中性的投資理財學習資源,及沒有灌水的新聞報導,具備健全的金融素養教育,引領全民都能體會並掌握財務管理要領,理財不只是找到飆股、追求股息,更重要的是,要能自己做自己金錢的主人,在人生不同階段,妥善分配儲蓄、支出、分享、投資四大金錢用途的不同比例,訂定階段性的財務目標,才能逐步實現財務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