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篇》投資者韌性支持財富永續

「世界投資者週聯合論壇」遍地開花

112.11台灣銀行家第167期採訪、撰文:陳亞維

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在世界各地推動「世界投資者週聯合論壇」(WIW),期盼透過金融教育加強全球散戶投資者保護。台灣今年也聚焦在倡議提升投資人韌性、應變力、金融數位力及永續創新力等面向,以教育協助投資者增加辨識風險的能力,保護自身利益。

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是全球領先的國際政策論壇、公認為證券監理的全球標準制定者,在世界各地推動「世界投資者週聯合論壇」(WIW),透過金融教育加強全球散戶投資者保護。儘管COVID-19全球大流行期間充滿了挑戰,2020年至2022年期間,各市場、利益相關團體參與的數量持續增加,目前會員分布監管全球約130個司法管轄區、95%以上的證券市場。2023年WIW已來到第7屆,國際活動的重點放在三大主題,包括:投資者韌性、加密資產和永續金融,以及詐欺/詐騙預防、投資基礎知識、技術和數位金融等教育相關。台灣WIW則聚焦倡議提升投資人韌性、應變力、金融數位力及永續創新力。

投資者保護是關鍵目標

「投資者保護是IOSCO的關鍵目標」,IOSCO董事會主席、比利時金融服務與市場管理局主席Jean-Paul Servais指出,IOSCO和會員們透過政策、監督、執法和金融教育等不同工具,以促進和加強投資者保護,全球疫情期間散戶遭遇極大的新風險,部分風險甚至可能會持續到未來,或進一步演變。

為使促成期待的目標能夠達成,IOSCO、OECD等國際組織投入許多調查、研究,例如OECD調查80個國家的120個金融單位,以了解疫情對金融消費者的影響,以及各單位在金融消費者保護方面採取的反應方法或措施類別,以保護和支援面臨財務困難的散戶,甚或增加消費者的金融復原力。IOSCO也提出2023年至2024年工作計畫,重點放在繼續支持投資者教育作為投資者保護的重要支柱,並採取其他措施打擊零售市場不當行為和欺詐、提升投資者信心、金融包容性,以及保護投資者利益。

在台灣WIW活動中,FINRA投資者教育基金會(Investor Education Foundation)研究總監加里.莫托拉博士(Gary R. Mottola)就分享IOSCO於2022年底發布的報告:《動盪時期的投資人行為和投資人教育》(Investor Behavior and Investor Education in Times of Turmoil),說明監管機構如何支持或鼓勵投資者的韌性。韌性(Resilience)的原意,與復原力有所相關,常用來敘述在經過事故/災難之後,當事人能夠展現力求恢復的毅力,或不被打敗、能再站起來的意願。

COVID-19全球大流行 投資交易急遽增加

IOSCO此份報告是從全球視角觀察投資者韌性的某些面向,實際進行是在23個法定市場、共計64項研究,也有疫情大流行對投資者行為的影響,於31個IOSCO成員國進行、橫跨28個市場的調查。莫托拉博士指出,調查的最大收穫之一,是散戶在證券市場的交易活動增加了,「或許這樣的發現,並不特別令人驚訝」,但若是看到許多市場交易量在疫情期間急遽增加,新投資者湧入,大量使用社群媒體,且與高風險或複雜投資相關的投資決策也增加,才令人感覺情況不妙。

IOSCO報告顯示,監管機關在動盪時期更要為投資者提供支持,會有助於提高投資者在此期間的抵禦能力,因此創建了一個框架,投資者可以利用它來應對未來的危機,也鼓勵不同的監理機構監控和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以便於能做出適當的反應,再次支持投資者,「最終是要增加投資者的韌性!」

莫托拉博士指出,所幸追蹤發現,許多監管機構確實COVID-19疫情期間針對非常不尋常的情況迅速做出反應,「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因此獲得投資者的正面回饋。

社群平台成為市場與投資者的溝通新方式

另一部分,該報告也發現,大流行期間,監管單位和投資者溝通的方式「變了」,面對面的交流不再是一種選擇,社群、網路平台的活動增加,不同法定市場找到與投資者溝通的新方式,把市場重要議題的認識多在社群平台上溝通,重新配置資源,採取各式行動,好好地保護投資者、教育投資者,終而增強投資者的韌性。

莫托拉博士以美國的數據為例,佐證COVID-19期間投資者確實具有彈性、展現韌性。時間回到2020年,基於阻絕病毒的需求,世界幾乎都被關閉,很多社交活動、體育賽事,甚至賭博統統停擺了,反而是各地證券市場都看到大量的新投資者湧入,美國政府提供人人有份的振興支票,一些投資者發現自己有了意外之財,在疫情期間的無聊生活中想找點活動,拜金融科技進步之賜,開立帳戶變得非常、非常容易,加上零股下單提高了小額資金進行投資的能力,新投資者可以用很少的資金進行投資,一個新的氛圍環境就形成了。

「這些投資者是否具有適當的投資知識水平來進行投資?」莫托拉博士說,新的投資者進入市場在很多方面都是好事,但也帶來一些問題,例如,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經濟衰退,新投資者會因此虧損而被嚇倒嗎?他們或許沒有完全了解投資的風險,一旦金錢損失,是不是就此退出投資?這就是很多人在說的,每每出現市場低迷,就可能會失去一個世代的投資者!

IOSCO就調查了所謂的新投資者,是在2020年開設第一個投資帳戶的年輕投資者,追蹤他們在2年後、2022年的情況,詢問是否還有投資?投資知識有改變嗎?等等問題。整體市場自2021年12月開始走向經濟低迷,接下來的9個月裡,以道瓊工業指數衡量,市場價值至少損失了26%。根據2022年11月的調查統計,這個族群竟然還有75%持續在投資、仍留在市場裡,而且有39%增加證券帳戶的錢,認為投資知識增長的比例是22%,「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他們不僅留在市場,而且還在提高投資知識,再次說明了投資者的韌性。

FINRA基金會的研究亦有數據證明,2020年時,新投資者中只有24%表示依賴金融專業人士,幫助他們做出投資決策;2022年時,該數值已達33%。這是一個很大的成長。

氣候風險改變投資的3個維度

德意志銀行ESG研究部門(ESG Research, Deutsche Bank-DWS)主管麥可.理維斯(Michael Lewis),則提出主導近年投資趨勢的氣候變遷議題,分析ESG和永續發展投資的改變和新象。

理維斯指出,市場上有各種與氣候、永續相關的投資產品,但最適合投資者的氣候指數,實際上非常複雜,特別是嘗試將氣候指數與具體策略、目標等保持一致,甚而做出投資組合,難度非常高。

根據德銀研究,由氣候驅動、圍繞在ESG的投資標的,第一代的作法是剔除所謂的高風險產業,排除整個行業的想法效率不彰,因此運用許多ESG資料提供者的幫助,漸漸導入第二代的開發。近年則有第三代的作法,真正試圖研究投資的結果和影響,並嘗試衡量投資如何影響某些環境或社會目標,以提高投資組合的ESG品質。

理維斯表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許多政府、企業和投資者實際上都致力於實現淨零排放,承諾為投資者制定降低投資組合碳強度的目標,或是企業界努力減少經營產生的碳足跡,而且氣候危機在各地更密集的發生,「也許,監管是重要因素之一」,連美國政府都提出《減少通貨膨脹法案》的硬法規,確實引發了一場全球軍備競賽,世界各地紛紛對美國在非常強大的稅收抵免和補貼實際跟進競逐,現在全世界有40多個國家,包括已開發國家、新興市場,把因應氣候的強力承諾實際載入法律。相對於幾年前,淨零排放立法僅涵蓋全球排放量的7%,現在已擴大到世界經濟將近75%,政策立法越多,代表自然風險下降的希望就多了一點。

「這樣的趨勢,對投資者有什麼意義?」理維斯提醒,畢竟投資者的資金能帶來更大的推動力量,因此也看到市場上出現不同氣候指數的爆炸性成長,對德銀ESG研究部門來說,首先要做的是真正簡化市場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確定目前市場上氣候指數的產品範圍」,精確計算碳預算、歐盟氣候轉型基準、歐盟巴黎標準基準、氣候行動基準、低碳社會責任投資基準等等。

理維斯指出,這些氣候指數基準的成長實際上發生在最近2、3年內,估計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投資流向氣候議題,風險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如果沒有從科學的基礎出發,投資者就有被排除在投資領域之外的危險,這就是歐洲有這麼多投資者正在關注這一點的原因。德銀也針對亞洲投入大量研究,了解自然氣候的曝險可能,這是投資組合中建立氣候適應能力的下一個階段。

理維斯建議,審視氣候風險時應專注在3個維度,包括:一、轉型風險:政策立法、技術變革正在推動轉型,金融機構應該在指數設計或投資組合上,提高韌性的含量,以為應對;二、自然氣候風險:這是相對論,如果轉型方面做得越少,自然氣候風險就越大;三、責任風險:指數、產品等發行人因氣候變遷責任而面臨的訴訟風險,例如利用法庭作為對公司施加氣候紀律的一種方式。

延伸閱讀

恭喜!
獲得積分+
本期精選文章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