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 2023年9月

普惠金融風 吹入菲律賓

看準需求 善用科技力
採訪、撰文:陳德霙

金融科技是世界各國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如何做到不再只是有錢人錦上添花之舉,也能為窮人、偏遠地區居民,提供負擔得起的適切服務,菲律賓政府與金融機構攜手共創。

年來你一定在談金融、談永續的各式報章媒體中聽過「普惠金融」,然而,到底為什麼需要普惠?普惠又該怎麼定義?2005年聯合國首次提出Financial Inclusion/Inclusive Finance,主張金融的包容性,強調更加普及、平等的金融服務,讓金融服務不再只是有錢人錦上添花之舉,也能為窮人、偏遠地區居民、原住民、婦女和青年等原來被排除在傳統貸款和儲蓄之外的弱勢群體,提供滿足其需求的、有用的且負擔得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雪中送炭,雨天不收傘,消弭貧富差距。近年來,普惠金融備受重視,亞洲銀行家協會(Asian Bankers Association, ABA)特地以「普惠金融」為題,在馬尼拉舉辦了「菲律賓和Rizal Commercial Banking Corporation(RCBC)的經驗」參訪活動。

揭露NSFI 落實四大目標

菲律賓是東南亞銀行業務滲透率最低的國家,2015年國民持有帳戶比率只有約2成,隨著國家普惠金融政策制定和當地金融業者參與,2021年的帳戶比率翻倍成長至56%。根據當地中央銀行(BSP)的金融生活調查,民眾緊急預備金籌款約41%來自家人或朋友,可以向金融機構或許可的私立金融服務公司借貸的比率不到10%,顯見當地金融體系仍有相當進步與發揮的空間。菲律賓2022至2028年國家普惠金融戰略(NSFI),主要包括四大目標:

1.提升普惠金融,降低國民間的金融差距。

2.使消費者更有經濟能力並主張權利。

3.透過金融體系改善財務健康和韌性。

4.增加中小微型企業和農民獲得融資。

從數位金融普惠1.0,專注建立數位支付生態系統,開發菲律賓電子資金轉帳系統及營運網路(PESO Net),透過政策鼓勵和金融機構支持,如部分補助發放,就規定必須透過金融帳戶入帳,強迫民眾接受數位金融,以金融科技為手段,有效提升全國帳戶的擁有率和使用率。接下來,將致力數位金融普惠2.0,透過創新平台的搭建並研擬相關法規因應,包括強化身分認證機制,跟上世界趨勢發展央行數位貨幣(CBDC)等。

RCBC榮獲《世界經濟雜誌》表彰為菲律賓最佳數位銀行,發展多元通路的數位策略,包括RCBC digital(all-in-one-hub)、DiskarTech(提供多元語言,包含他加祿語、宿霧語等方言)、ATMGo(與各地商家合作,擴充服務範圍)等。另外,也規劃Moneybela服務,以數位App作為基礎,搭配實體服務,致力提供有溫度的金融,支持政府從國家到都市到村落,都有機會取得金融服務。RCBC數位與創新部門代表指出,數位化有機會創造另一種均衡機制,不論階級、年齡、性別、教育背景,都不會被落下,每一個個體都有機會透過普惠金融的實現,取得所需的金融服務。

從客戶需求出發 金融教育任重道遠

基於菲律賓中小微型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5%,RCBC於2010年另外成立Rizal Microbank,專注服務當地微型與小型商家企業(Micro and Small Enterprise, MSME)。這個群體市場的特色是,有限的正式金融紀錄、擁有很少有形的財產與資產。為了服務這個市場,他們放棄固守傳統銀行僵化的金融信用規範,也不強求客戶提出如傳統銀行嚴謹設限的擔保品。因為,Rizal Microbank代表指出,與其要求客戶做出美化的報告與資料,不如直接針對這個不一樣的客群設計制度和規劃商品,讓他們真實的需求有機會得到滿足,銀行的擔憂也能得到一定的保證而緩解。

取而代之的是,透過問卷和訪談,掌握客戶實際的現金流量,再轉製成客戶專屬的資產負債表,作為評估放貸的參考依據,同時,除了傳統財務資訊,也關心客戶的非金融資訊,包括詢問上游供應商、鄰里評價等機制,來優化信用資訊體系;另外,擔保品設定也能夠更加客製化。特別的是,他們也提出在推廣業務之際,業務人員也肩負教育責任,像是民眾過去有資金需求的時候,有地下金融願意放貸,只要很快能借到錢,就算利率高可能也是悶著頭借款,所以,他們會適度告訴民眾借款還需要考量哪些,了解利率等貸款條件的深遠影響,同時也會鼓勵民眾儲蓄,搭配相關機制將民眾的儲蓄轉為提升擔保的抵押。

金融科技是世界各國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然而,當金融科技與數位服務不斷地推陳出新,卻也隱藏著行動支付衍生過度消費、產品意識缺乏、網路社交詐騙層出不窮等,足以動搖金融信任機制。基此,台灣金融研訓院認為,為了讓普惠金融真的能夠嘉惠普羅大眾,除了政府單位、金融機構、金融科技業者軟、硬體資源的支持,提升全體民眾金融素養,更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