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金融 2023年8月

台灣篇》碳交易平台啟動 提升國際能見度

台灣不缺席淨零行列!
整理、撰文:蘇偉華

淨零轉型不只是個人及企業需要關注的議題,同時也是台灣為國家長期韌性必須面對的課題。碳交所87日開幕,初期碳諮詢及教育訓練業務先行,而國內外碳權交易待年底《氣候變遷因應法》子法確定後進行。

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挑戰盡一分努力,台灣在國際上同樣沒有缺席!總統蔡英文在今年4月首度宣布,國內將成立碳交易平台,為的就是讓台灣在國際上被看見。台灣碳權交易所於87日開幕,由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出任交易所董事長,總部設在高雄,採取高北雙營運方式進行,初期碳諮詢及教育訓練業務先行,而國內外碳權交易待年底《氣候變遷因應法》子法確定後進行。

台灣碳權交易所是一個能夠在國際氣候舞台上被看見的重要機制,透過參與交易與積極減碳,台灣能夠展示其為應對氣候變遷所做出的貢獻,並參與全球永續發展的行列。透過碳權交易所,能夠積極參與國際間的碳市場,進行碳排放權的交易與購買,也能夠向其他國家展示減碳成果與努力。透過國際參與及交流,有助提升台灣在國際氣候議程中的形象與地位,使我們在國際間被看見並受到重視。

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工具

至於碳權交易所的建立為何如此重要?主要還是因為碳權交易所的建立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工具。它不僅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可以促進經濟成長,不論是鼓勵企業採取低碳技術和清潔能源解決方案,或是企業能夠出售多餘的排放配額,獲取額外收入,這些都有助於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並促進經濟增長。

再者,碳權交易所提供一個透明和可追蹤的機制,用於監測和核算排放量。通過碳市場,政府和監管機構可以更好地了解排放情況,並確保企業和機構遵守減排規定。有助於建立一個更有效的監管框架,確保碳減排目標的實現。更何況,交易所促進了國際間的合作和協調,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透過碳市場,國家和地區可以共享減排成果,並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達到氣候目標。碳市場還可以促進技術轉移和知識共享,強化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挑戰。

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共同出資

為了配合國家2050淨零排放的政策目標,兼顧企業減碳及碳中和需求,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證交所於今年526日董事會通過設立台灣碳權交易所,台灣碳權交易所則於7月中旬召開發起人會議,並舉辦第1屆第1次董事會,證交所代表人林修銘、劉哲良,與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代表人吳明蕙為董事,共同推舉林修銘為董事長。初期碳諮詢及教育訓練業務先行,而大家關注的國內外碳權交易待年底《氣候變遷因應法》子法確定後進行。屆時服務業、綠能、太陽能等產業將站在碳權的賣方,而其他如石化、製造、運輸、營造等製造業,多半會站在碳權的買方,經過碳權交易、碳排量被市場訂價的過程,使碳排的控制直接進入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因而得到更高度的重視。

林修銘指出,碳諮詢與教育訓練方面屬於基礎建設,將協助政府政策宣導,降低外界誤解,並辦理碳盤查、碳中和、碳關稅等議題的教育訓練活動,避免市場出現碳權詐騙或投機情事,也盼能培育更多專業人員投入基礎建設,讓碳交所未來運作得宜。

至於國內外碳權交易部分,要等年底《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及政策確定後才會進行,包含如何交易、碳費設定等,後續子法宣布後才能實施,台灣將採自動、自願減量方式進行。在國外碳權交易方面,將協助企業因應供應鏈減碳及碳中和,提供國外碳權支援及諮詢服務。同時,注重國外碳權來源品質,降低外界對企業「漂綠」的疑慮,如成立碳權商品上架審議委員會等。

面對2050淨零挑戰,碳交易市場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對於緩解企業的碳焦慮也有一定的作用。碳權交易所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台灣企業與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進行交易,並透過節能減碳的實踐,為企業形象增光添彩。這對於促進台灣綠色經濟的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從總統蔡英文到副總統賴清德,都高度重視淨零轉型,政府2022年已通過淨零轉型路徑圖,包括產業、能源、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目前已進行不少綠色工作。顯見淨零轉型為跨國界、跨領域、跨世代的共同課題,不只是個人及企業需要關注的議題,同時也是台灣為國家長期韌性必須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