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權交易所8月成立,而新加坡早在2021年就成立CIX碳權交易所,顯見國際重視程度。國內企業於現階段可採取的行動,包含理解企業所承諾或面臨的減碳需求,並仍以減量為優先考慮步驟,過程中再評估碳權如何支援減碳需求。碳有價的觀念,已經從倡議走向實際,更加大了企業推動減碳的力道。而推動減碳過程中,企業可能基於成本、技術、業務變動等因素,造成排碳減量不足;但企業仍舊必須達成自主承諾,或極力減少排碳成本。此時,可透過交易取得的碳權(Carbon Credit)就會成為減碳過程中的助力工具。隨著2023年2月15日《氣候變遷
轉型金融不若ESG那樣遙不可及,而被寄予減碳厚望。然而,何謂轉型?原則為何?國際間尚缺共識,在過渡期不免陷入假轉型、真漂綠的爭議。
複雜的永續法令規範,導致歐洲企業合規成本負擔加重,因此歐盟正在鬆綁法規,預計在2029年前,降低35%以上的中小企業行政成本。
全球風電產業正經歷劇變,原物料成本飆升、政策不確定性與貿易保護主義衝擊,開發商面臨成本、融資多重壓力。新興市場與供應鏈在地化,成為產業突圍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