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超過政府法規要求的減碳作為,才可依法申請碳權。近來「碳權」可說是最熱門的話題,惟各家說法南轅北轍,令許多業者不知所措。本期特別有系統的介紹國際的主流規範,讓業者有正確的觀念,也避免走冤枉路的風險。現階段的碳權:「減量額度」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的規定,碳權依政府溫室氣體管理政策的推動期程可分為「減量額度」與「核配排放額度」兩種。目前屬於第一階段,我們討論碳權的正式名稱叫作「減量額度」。什麼是「減量額度」?就是業者的減量作為超過政府主管機關的要求,就可依自願減量專案的規定,向環保署申請核發「減量額度」,並且已經行
轉型金融已成為推動高碳排產業邁向低碳與淨零排放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從國際間對轉型金融定義與標準的未達共識,到地緣政治帶來的市場波動,皆為其發展蒙上不確定性。
轉型金融不若ESG那樣遙不可及,而被寄予減碳厚望。然而,何謂轉型?原則為何?國際間尚缺共識,在過渡期不免陷入假轉型、真漂綠的爭議。
複雜的永續法令規範,導致歐洲企業合規成本負擔加重,因此歐盟正在鬆綁法規,預計在2029年前,降低35%以上的中小企業行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