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與中方在供應鏈風險、人權保障、使用奴工、體制差距等方面的歧異不易化解,因歐美等國對於中共對外發展戰略與因應之道已有定見,除非後者改弦更張,否則前者也沒有更動的必要,甚至還得加快腳步以有效制衡。供應鏈重組與友岸外包,已是眾所週知且緊密連結的兩個概念。後者於2020年被提出,進而在2022年由美國財政部確立成為政策,旨在要求企業撤離跟美國有地緣政治衝突的國家,轉而優先與盟國或價值觀相近者發展貿易關係,建立彼此互助的供應鏈。然而,許多人未必理解的是,此一理念與政策的形塑過程,並非由幾個高階政治人物所主導,而是經歷過一
金管會力拚成立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週年,最近一項針對金融界人士的調查,打出整體80分的肯定,政策方向初步獲得多數支持。但仍存在政策穩定性與溝通、人才專業提升及監理法規進一步鬆綁等難關,有待克服。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顯然對東南亞「竹子戰略」構成嚴峻挑戰。傳統上,東南亞國家透過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獲取最大利益。然而,高額關稅迫使這些國家選邊站的壓力大增。
台灣ETF市場持續擴張,被動型ETF具有追蹤市場的特性及簡化資產配置的優勢,仍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