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3年6月
改變集體思維 企業方能敏捷轉型
有能力快速變化,比做事更重要
「金融業進行敏捷轉型,並非導入敏捷後,在舊有架構上加上敏捷,而是轉型。」敏捷專家學會創會理事長徐柏峰認為,敏捷不僅要改變集體思維,更要組成跨職能團隊,除了大方向,其餘由「跨職能團隊說了算」!
為讓從業人員深入認識敏捷,台灣金融研訓院特邀企業敏捷教練、敏捷專家學會創會理事長徐柏峰,主講「金融業的敏捷模式應用」,依次講解敏捷的由來、企業應用敏捷的8個模式,與敏捷轉型成功的原則。
敏捷從何而來?徐柏峰解釋,在20世紀90年代,越來越多軟體業者發現,用戶唯有實際接觸到軟體,才能講出更明確的需求,且其需求不斷變化,「因為情況較為複雜,縱使規劃文件撰寫得再精美,都無濟於事。」
軟體業是敏捷先鋒
隨著個人電腦日益普及、網路時代到來,軟體業競爭越發激烈,若干從業者開始找尋可快速因應需求變更的團隊工作模式。2001年,17位軟體業者齊聚一堂,將各自的實戰心得,總結為4句話,稱為《敏捷軟體開發宣言》。
《敏捷軟體開發宣言》的4句話,依次為「個人與互動,重於流程與工具」、「可用的軟體,重於詳盡的文件」、「與客戶合作,重於合約協商」、「回應變化,重於遵循計畫」。
徐柏峰表示,在20世紀90年代前,軟體工程師所寫的軟體,並無介面,沒有一般客戶,在微軟推出Windows後,個人電腦才快速普及;此後,軟體業開發新軟體,一定得考量一般客戶的使用經驗,即「個人與互動,重於流程與工具」。
傳統的產品開發流程,在實際進行開發前,還有需求調查、分析、設計等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企業常以數種文件,搭配甘特圖(Gantt Chart),說明研發進度。然而,傳統研發模式不適用於軟體業,軟體業強調「可用的軟體,重於詳盡的文件」,在不同迭代(Spring),都交出可上線的軟體,再視客戶回饋,進行優化。
「因為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或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目標管理)不一致,企業常花許多時間與客戶吵架。」徐柏峰說明,如果將彼此的KPI、MBO調成一致,就可做到「與客戶合作,重於合約協商」,不拘泥於合約的枝微末節。
「企業內部不同部門合作,更該如此。」徐柏峰以金融業為例,指出在研發數位新產品、新服務時,BU(business unit,業務部門)、IT部門屢起爭執,IT部門指責BU部門不斷更改需求,BU部門批評IT部門進度過於緩慢,「若合組團隊,就不會再分我們、你們,追求共同的目標,一起面對成功、失敗。」
敏捷時代已然到來
在採用傳統專案管理者眼中,成功意味著如期、如質、如預算,在截止期限(Deadline)之前完成任務。但發布敏捷軟體開發宣言者卻提醒,傳統專案管理應用者眼中成功的新產品,可能壓根不受消費者青睞,一切都是白費力氣。
敏捷前輩認為,「有能力快速變化,比有做事更重要」。成功的定義應是,開發者可以很快研發出產品,以此產品測試客戶,再根據客戶的回饋,將產品優化成客戶真正的需求,故推崇「回應變化,重於遵循計畫」。
在《敏捷軟體開發宣言》發表後不久,知名英國財經媒體《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便撰文〈敏捷說了算〉(Agility Counts),宣告「敏捷時代」已然到來。此後,不僅在軟體業,其他產業若遭遇複雜又會演變的情境,敏捷就成為團隊協作的最佳選擇。
進入「敏捷時代」後,企業不應再強調如質、如期、如預算,應轉而注意「我的東西有人願意用嗎」、「客戶喜歡嗎」、「下載率高嗎」、「交易量高嗎」。徐柏峰強調,在全球前500大企業中,凡是強調創新企業,如Google、Amazon、Meta Platforms Inc(Facebook母公司),無不採用敏捷的作業方式。
「敏捷的含義是,面對複雜又持續變化的情境,企業應授權負責團隊,依據簡單原則,自主決定對策,才能讓作業流程保持順暢。」徐柏峰直言,略有規模的企業,老闆不可能事事都懂,也不可能時時做決策,研發團隊應如候鳥,雖然團隊龐大,卻可快速變化隊形,「候鳥就是敏捷團隊。因行動敏捷,牠們才能活下去!」
因應變更擁抱優化
20餘年來,全球已衍生諸多敏捷理論的門派。徐柏峰歸納,眾敏捷理論的最大公因數,可稱為Scrum(英式橄欖球爭球的動作)。Scrum有3個簡單原則,分別可用1個英文字描述,依次為Done、Review、Retrospective。
何謂Done?徐柏峰闡述,傳統專案管理作業流程,分為不同階段,而敏捷不分階段,而分迭代。假使企業要執行1個案子,預計上市時間為6個月後,傳統專案管理總在最後階段,才進行實際測試,風險實在太高;若改採敏捷模式,研發團隊會在第1個迭代(迭代時間長度由企業決定),即做出部分成品,對客戶進行實際測試。
對客戶進行實際測試,即是Review,研發團隊應針對客戶的回饋,優化新產品,並探討更有效能的合作方案,此即Retrospective。之後,再跨入第2個迭代,如此周而復始,直到第6個迭代為止。
傳統專案管理的重大決策,多由企業主、高階主管所訂,先從Deadline往前回推,分配各階段時間、人力,並繪製甘特圖;每階段負責的部門,可能不盡相同,作業流程猶如瀑布(Waterfall),下一棒接續上一棒。因為部門彼此不信任,爭議通常由部門主管間「政治解決」,不一定符合市場需求。
敏捷的作法則是,研發團隊先請示企業主,「這個案子要進行幾個迭代?1個迭代時間多長?」徐柏峰重申,企業主應從各部門抽出人力,加入研發團隊,從第1個迭代到最後1個迭代,「不同專長的人才,都在團隊中」。
傳統專案管理,與敏捷有何差異?徐柏峰列舉下列4點:
1.傳統專案管理以主管的意見為中心,敏捷則以用戶的意見為中心。
2.傳統專案管理每階段皆指派不同人力,敏捷則是組織跨職能專責團隊,並在起案時,就決定投入的總時長。
3.傳統專案管理前期,僅產出文件,後期才著手研發,以趕上Deadline為目標。敏捷則要求在每個迭代,都交出可上線的產品,把價值最大化。
4.傳統專案管理避免變更,敏捷則因應變更,擁抱優化需求,捨棄「結案」概念。
是轉型而非導入
「金融業進行敏捷轉型,並非導入敏捷之後,在舊有架構上加上敏捷,而是轉型。」徐柏峰認為,企業跨部門協調難度甚高,故採傳統專案管理,一切由「老闆說了算」,敏捷不僅要改變集體思維,更要組成跨職能團隊,除了大方向,其餘由「跨職能團隊說了算」!
自2016年起,台灣金融業陸續進行敏捷轉型,徐柏峰發展出8種敏捷模式,分別為口說敏捷、工具敏捷、敏捷規劃、混種敏捷、雙環敏捷、敏捷工廠、敏捷戰情室及共同敏捷。
「口說敏捷,就是口惠而實不至,完全不調整作業流程。企業主不斷吆喝,『大家敏捷一點』,甚至藉此壓縮作業時間。」徐柏峰分析,比口說敏捷更進一步的工具敏捷,企業在既有流程上,應用若干敏捷的措施,甚至另闢敏捷辦公室,「常見的弊病是,員工裝忙,敏捷辦公室淪為聚餐場所」。
敏捷規劃則是敏捷的策略定義需求,但開發流程照舊。其優點是,在開發流程中,加入了設計思考、客戶體驗,缺點是創意常無法落實,歷經冗長的開發時間後,市場已經「變天」了。
混種敏捷的特點,為最前端、最後端照舊,僅有開發流程應用敏捷,甚至僅有IT部門應用敏捷。其缺點是,BU會以忙碌與「不參與不完整產品測試」為由,拒絕IT部門的測試請求,並因各部門步調不一致,拖累整體研發進度。
雙環敏捷指企業分組需求敏捷團隊、開發敏捷團隊,兩個團隊頻繁對焦、一起前進。徐柏峰透露,台灣現已有多家金融機構採用雙環敏捷,企業與客戶合作,雙環敏捷亦是理想的合作模式;此模式的缺點是,兩部門各行其是,參與者可能同時參與多個開發案,無法專心投入。
「近一、兩年湧現的敏捷工廠,成效較雙環敏捷更佳,指企業組織跨部門員工,並集中辦公,希望成員將敏捷作法擴散回原部門。」徐柏峰說,企業若未改變思維,敏捷工廠容易新瓶裝舊酒,僅是表面變革,還要提防敏捷工廠員工視此為敏捷講師的訓練營,卻不辦實事。
敏捷戰情室雖同樣組織跨職能團隊,但比敏捷工廠更進一步,員工考績由戰情室評比,而非原部門,缺點是容易淪為追目標的部門。而共同敏捷堪稱敏捷的完成版,跨職能團隊在每個迭代,都可交付實際作品,關鍵在於如何訂定與敏捷相關的制度,並革去「長官最大的文化」。
「比對這8種敏捷模式,可檢驗企業敏捷轉型的進程。」徐柏峰建議,企業主秉持「老闆管理原則、原則管理團隊、團隊自主做決定」的原則,當可完成企業敏捷轉型,打造新時代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