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2023年6月

改變集體思維 企業方能敏捷轉型

有能力快速變化,比做事更重要
整理:高永謀

「金融業進行敏捷轉型,並非導入敏捷後,在舊有架構上加上敏捷,而是轉型。」敏捷專家學會創會理事長徐柏峰認為,敏捷不僅要改變集體思維,更要組成跨職能團隊,除了大方向,其餘由「跨職能團隊說了算」!

讓從業人員深入認識敏捷,台灣金融研訓院特邀企業敏捷教練、敏捷專家學會創會理事長徐柏峰,主講「金融業的敏捷模式應用」,依次講解敏捷的由來、企業應用敏捷的8個模式,與敏捷轉型成功的原則。

敏捷從何而來?徐柏峰解釋,在20世紀90年代,越來越多軟體業者發現,用戶唯有實際接觸到軟體,才能講出更明確的需求,且其需求不斷變化,「因為情況較為複雜,縱使規劃文件撰寫得再精美,都無濟於事。」

軟體業是敏捷先鋒

隨著個人電腦日益普及、網路時代到來,軟體業競爭越發激烈,若干從業者開始找尋可快速因應需求變更的團隊工作模式。2001年,17位軟體業者齊聚一堂,將各自的實戰心得,總結為4句話,稱為《敏捷軟體開發宣言》。

《敏捷軟體開發宣言》的4句話,依次為「個人與互動,重於流程與工具」、「可用的軟體,重於詳盡的文件」、「與客戶合作,重於合約協商」、「回應變化,重於遵循計畫」。

徐柏峰表示,在20世紀90年代前,軟體工程師所寫的軟體,並無介面,沒有一般客戶,在微軟推出Windows後,個人電腦才快速普及;此後,軟體業開發新軟體,一定得考量一般客戶的使用經驗,即「個人與互動,重於流程與工具」。

傳統的產品開發流程,在實際進行開發前,還有需求調查、分析、設計等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企業常以數種文件,搭配甘特圖(Gantt Chart),說明研發進度。然而,傳統研發模式不適用於軟體業,軟體業強調「可用的軟體,重於詳盡的文件」,在不同迭代(Spring),都交出可上線的軟體,再視客戶回饋,進行優化。

「因為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或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目標管理)不一致,企業常花許多時間與客戶吵架。」徐柏峰說明,如果將彼此的KPI、MBO調成一致,就可做到「與客戶合作,重於合約協商」,不拘泥於合約的枝微末節。

「企業內部不同部門合作,更該如此。」徐柏峰以金融業為例,指出在研發數位新產品、新服務時,BU(business unit,業務部門)、IT部門屢起爭執,IT部門指責BU部門不斷更改需求,BU部門批評IT部門進度過於緩慢,「若合組團隊,就不會再分我們、你們,追求共同的目標,一起面對成功、失敗。」

敏捷時代已然到來

在採用傳統專案管理者眼中,成功意味著如期、如質、如預算,在截止期限(Deadline)之前完成任務。但發布敏捷軟體開發宣言者卻提醒,傳統專案管理應用者眼中成功的新產品,可能壓根不受消費者青睞,一切都是白費力氣。

敏捷前輩認為,「有能力快速變化,比有做事更重要」。成功的定義應是,開發者可以很快研發出產品,以此產品測試客戶,再根據客戶的回饋,將產品優化成客戶真正的需求,故推崇「回應變化,重於遵循計畫」。

在《敏捷軟體開發宣言》發表後不久,知名英國財經媒體《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便撰文〈敏捷說了算〉(Agility Counts),宣告「敏捷時代」已然到來。此後,不僅在軟體業,其他產業若遭遇複雜又會演變的情境,敏捷就成為團隊協作的最佳選擇。

進入「敏捷時代」後,企業不應再強調如質、如期、如預算,應轉而注意「我的東西有人願意用嗎」、「客戶喜歡嗎」、「下載率高嗎」、「交易量高嗎」。徐柏峰強調,在全球前500大企業中,凡是強調創新企業,如Google、Amazon、Meta Platforms Inc(Facebook母公司),無不採用敏捷的作業方式。

「敏捷的含義是,面對複雜又持續變化的情境,企業應授權負責團隊,依據簡單原則,自主決定對策,才能讓作業流程保持順暢。」徐柏峰直言,略有規模的企業,老闆不可能事事都懂,也不可能時時做決策,研發團隊應如候鳥,雖然團隊龐大,卻可快速變化隊形,「候鳥就是敏捷團隊。因行動敏捷,牠們才能活下去!」

因應變更擁抱優化

20餘年來,全球已衍生諸多敏捷理論的門派。徐柏峰歸納,眾敏捷理論的最大公因數,可稱為Scrum(英式橄欖球爭球的動作)。Scrum有3個簡單原則,分別可用1個英文字描述,依次為Done、Review、Retrospective。

何謂Done?徐柏峰闡述,傳統專案管理作業流程,分為不同階段,而敏捷不分階段,而分迭代。假使企業要執行1個案子,預計上市時間為6個月後,傳統專案管理總在最後階段,才進行實際測試,風險實在太高;若改採敏捷模式,研發團隊會在第1個迭代(迭代時間長度由企業決定),即做出部分成品,對客戶進行實際測試。

對客戶進行實際測試,即是Review,研發團隊應針對客戶的回饋,優化新產品,並探討更有效能的合作方案,此即Retrospective。之後,再跨入第2個迭代,如此周而復始,直到第6個迭代為止。

傳統專案管理的重大決策,多由企業主、高階主管所訂,先從Deadline往前回推,分配各階段時間、人力,並繪製甘特圖;每階段負責的部門,可能不盡相同,作業流程猶如瀑布(Waterfall),下一棒接續上一棒。因為部門彼此不信任,爭議通常由部門主管間「政治解決」,不一定符合市場需求。

敏捷的作法則是,研發團隊先請示企業主,「這個案子要進行幾個迭代?1個迭代時間多長?」徐柏峰重申,企業主應從各部門抽出人力,加入研發團隊,從第1個迭代到最後1個迭代,「不同專長的人才,都在團隊中」。

傳統專案管理,與敏捷有何差異?徐柏峰列舉下列4點:

1.傳統專案管理以主管的意見為中心,敏捷則以用戶的意見為中心。

2.傳統專案管理每階段皆指派不同人力,敏捷則是組織跨職能專責團隊,並在起案時,就決定投入的總時長。

3.傳統專案管理前期,僅產出文件,後期才著手研發,以趕上Deadline為目標。敏捷則要求在每個迭代,都交出可上線的產品,把價值最大化。

4.傳統專案管理避免變更,敏捷則因應變更,擁抱優化需求,捨棄「結案」概念。

是轉型而非導入

「金融業進行敏捷轉型,並非導入敏捷之後,在舊有架構上加上敏捷,而是轉型。」徐柏峰認為,企業跨部門協調難度甚高,故採傳統專案管理,一切由「老闆說了算」,敏捷不僅要改變集體思維,更要組成跨職能團隊,除了大方向,其餘由「跨職能團隊說了算」!

自2016年起,台灣金融業陸續進行敏捷轉型,徐柏峰發展出8種敏捷模式,分別為口說敏捷、工具敏捷、敏捷規劃、混種敏捷、雙環敏捷、敏捷工廠、敏捷戰情室及共同敏捷。

「口說敏捷,就是口惠而實不至,完全不調整作業流程。企業主不斷吆喝,『大家敏捷一點』,甚至藉此壓縮作業時間。」徐柏峰分析,比口說敏捷更進一步的工具敏捷,企業在既有流程上,應用若干敏捷的措施,甚至另闢敏捷辦公室,「常見的弊病是,員工裝忙,敏捷辦公室淪為聚餐場所」。

敏捷規劃則是敏捷的策略定義需求,但開發流程照舊。其優點是,在開發流程中,加入了設計思考、客戶體驗,缺點是創意常無法落實,歷經冗長的開發時間後,市場已經「變天」了。

混種敏捷的特點,為最前端、最後端照舊,僅有開發流程應用敏捷,甚至僅有IT部門應用敏捷。其缺點是,BU會以忙碌與「不參與不完整產品測試」為由,拒絕IT部門的測試請求,並因各部門步調不一致,拖累整體研發進度。

雙環敏捷指企業分組需求敏捷團隊、開發敏捷團隊,兩個團隊頻繁對焦、一起前進。徐柏峰透露,台灣現已有多家金融機構採用雙環敏捷,企業與客戶合作,雙環敏捷亦是理想的合作模式;此模式的缺點是,兩部門各行其是,參與者可能同時參與多個開發案,無法專心投入。

「近一、兩年湧現的敏捷工廠,成效較雙環敏捷更佳,指企業組織跨部門員工,並集中辦公,希望成員將敏捷作法擴散回原部門。」徐柏峰說,企業若未改變思維,敏捷工廠容易新瓶裝舊酒,僅是表面變革,還要提防敏捷工廠員工視此為敏捷講師的訓練營,卻不辦實事。

敏捷戰情室雖同樣組織跨職能團隊,但比敏捷工廠更進一步,員工考績由戰情室評比,而非原部門,缺點是容易淪為追目標的部門。而共同敏捷堪稱敏捷的完成版,跨職能團隊在每個迭代,都可交付實際作品,關鍵在於如何訂定與敏捷相關的制度,並革去「長官最大的文化」。

「比對這8種敏捷模式,可檢驗企業敏捷轉型的進程。」徐柏峰建議,企業主秉持「老闆管理原則、原則管理團隊、團隊自主做決定」的原則,當可完成企業敏捷轉型,打造新時代的企業!

猜你喜歡

2025年9月

高一誠:AI為年輕員工創造新機會

2025年8月7至8日,遠在南美洲的我國友邦──巴拉圭銀行公會(ASOBAN)在首都亞松森舉辦首屆「巴拉圭銀行業年會」,廣邀國內外專家共同探討銀行業的創新趨勢,包括人工智慧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支付系統的轉型以及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之間關係的演變等。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應邀出席並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台灣銀行業應用AI的實踐經驗與成果。高一誠指出,台灣目前超過9成的銀行已經導入AI技術,且有8成展開了生成式AI的應用試驗,同時特別分享了台灣銀行業共同組成防詐產業聯盟的合作模式,如何運用AI技術有效進行提前預警。高一誠強調,AI的目的不是取代人力,而是將人們從低效工作中解放出來,為年輕世代提供更具挑戰性的職務。隨著AI提高員工生產力,銀行業薪資有望提升,進一步增強與其他產業的競爭力,這也意味著銀行業的工作職能將被重新配置,為年輕員工創造新的發展機會。面對AI主導的新時代,銀行要有明確策略、投資基礎建設、培育人才、建立聯盟合作,並營造開放的創新文化,才能成功轉型。本次演講獲得當地各家媒體廣泛報導及迴響,除了讓巴拉圭銀行家們了解到台灣穩健的經濟與金融實力,也充分展現出台灣銀行業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實力。翻開台灣跟巴拉圭的歷史,自1957年建立正式邦交以來,兩國關係已延續超過67年,始終保持著異常緊密、如鋼鐵一般堅固的夥伴情誼。巴拉圭是台灣在南美洲唯一的正式邦交國,鐵桿盟誼的背後有賴於深厚的政治與經濟合作支撐。巴拉圭以農牧和再生能源為經濟支柱,而台灣是其重要的貿易夥伴,不僅是巴拉圭豬肉的最大出口市場,也是牛肉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此外,台灣長期提供發展援助,範圍涵蓋農業技術、畜牧防疫、公共衛生與人才培育,例如雙方於2018年合作創立的「臺灣–巴拉圭科技大學」,持續為這段堅實情誼注入新動能。近年南美洲部分國家出現高通膨、名目利率偏高或幣值不穩定的狀況,該地區匯率對外部衝擊敏感度亦高於全球平均。例如阿根廷在2023年通貨膨脹率高達211%,其貨幣曾一次性遭官方貶值逾50%;玻利維亞近期則因總統大選引發的全國性道路封鎖,加上政府減少燃油補貼導致今年6月起通貨膨脹率提高至24%;委內瑞拉和蘇利南近年也持續出現高通膨及貨幣大幅貶值的現象。金融方面,阿根廷的隔夜附買回利率(Overnight Repo Rate)在2023年一度高達126%,現約29%;而巴西的基準利率(Selic)近期也高達15%。相較周邊國家,巴拉圭的總體與貨幣環境較為穩定,該國央行自2024年以來把政策利率維持在6%,疫情後,通膨年增回穩到約4%的水準,整體金融條件相對穩定。巴拉圭整體銀行業呈現出「寬利差」的產業特徵,根據巴國央行統計,該國銀行產業2024年12月平均貸款年利率約為:商業貸款(>1年)11.62%、消費貸款(>1年)19.22%、信用卡14.41%;存款端則為活存1.05%、6至12個月定存6.94%、一年以上定存8.75%,反映出當地銀行以「利息收入」為主的商業模式,資料顯示該國銀行業淨利息收入占營運利潤比例平均為72.5%。由於巴拉圭銀行對淨利息收入依賴度高,市場常見以行銷檔期帶動的高額回饋,例如信用卡新卡首刷50%回饋等限時限額活動刺激辦卡與消費。過去,巴拉圭的銀行業監管體系尚不完善,曾發生少數由財務公司轉型而來的銀行,利用極高的存款利率吸引資金,卻因後續經營不善而倒閉,導致金融消費者對當地銀行存款安全產生疑慮。所幸,巴拉圭政府已注意到此問題,不僅加強了監管措施,也提高銀行設立的門檻,使整體金融環境有顯著改善。此外,由於外國銀行在巴拉圭經營業務面臨諸多限制,加上債務催收和處理流程耗時,這導致台灣的銀行鮮少涉足此地。儘管早年中國信託曾在此設立短暫分行,但之後便無其他國內銀行進駐。近期,阿根廷政府實施匯率自由化並減少補貼,導致國內物價飆漲。許多阿根廷消費者因此跨境到巴拉圭,以美元現金進行採購,這為巴拉圭帶來了大量現金流入,進而影響了當地匯率。然而,當地企業在接收這些美元現鈔時,常因鈔票污損而被銀行拒收。他們因此轉而依賴地下匯兌。儘管地下匯兌能確保資金順利到帳,卻伴隨著高額手續費。這一現象凸顯了巴拉圭正規金融體系的覆蓋率不足,部分金融需求仍得透過非正式的地下管道來滿足。巴拉圭目前共有18家銀行業者,雖然大部分屬於資產規模中等的傳統銀行,但亦不乏創新氛圍。其中,Ueno Bank純數位銀行,正以「24/7體驗中心+App開戶+自助終端機台(TED)+視訊服務機台(ROT)」顛覆傳統服務模式。他們將傳統分行櫃檯替換為更輕量的「體驗中心」與智慧據點,強調「新創感」與「空間體驗」,室內設計標榜「受自然啟發」的清新與綠化空間、內設有協作/工作與交流空間、結合咖啡吧台服務,同時提供親子等候區、球迷觀賽區等。這些元素讓分行更像開放式的社群空間,而非傳統銀行大廳,在成立後快速成為年輕客戶的首選品牌,並連續榮獲Top of Mind、Fintech Americas等獎項。此次遠赴與台灣相距最遙遠的友邦,不僅展現出台灣銀行體系的穩健發展與人工智慧的成熟應用,更為雙方金融產業交流開啟了新的篇章。台灣金融研訓院規劃與巴拉圭當地機構簽署金融培訓及課程設計的合作備忘錄,後續將在金融議題、人才培育、科技應用等方面積極推動雙邊交流與合作。雖然未來仍有文化差異與市場環境等挑戰需要克服,但透過這一步的實質互動,雙方業界建立了寶貴的互信基礎,為台巴鐵桿情誼注入金融專業領域的新動能。(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