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2025年9月

兩岸反傾銷策略對抗成新經濟戰場

錢尹鑫

2025年我國財政部對中國進口啤酒與熱軋鋼品,分別課徵臨時反傾銷稅;不久後,中國亦宣布對歐盟干邑白蘭地課徵反傾銷稅,並擴大對不鏽鋼產品之長期稅率。這些看似獨立的貿易措施,實則揭示當前地緣政治變局下「反傾銷措施」所扮演的複合角色:既是貿易武器,亦是產業保護屏障,更是戰略布局的一環。

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反傾銷協定》是規範成員國對傾銷行為採取反傾銷措施的國際協議。此制度的設計初衷在於維護公平競爭環境,避免因不當低價競爭而破壞當地產業生態。我國自2002年加入WTO以來,台灣採取反傾銷措施的頻率仍屬溫和,政策態度傾向自由貿易與市場調節為主。然而,近年來面對中國產能過剩與傾銷輸出日益嚴重,特別是在鋼鐵、石化、農產品等關鍵產業,反傾銷手段已不再只是權宜之計,而成為我國維護產業公平競爭條件與經濟自主性的重要工具。

近年中國啤酒品牌以低價結合民族情感行銷,逐步擴大在台的市占,而中國補貼熱軋鋼傾銷,也已構成典型傾銷,恐成供應鏈重塑的前哨戰。財政部調查指出,中國啤酒出口台灣價格顯著低於其本國市場售價,符合WTO對傾銷的認定,因此自2025年7月起課徵13.13~64.14%臨時反傾銷稅。此舉除保護本地釀酒產業免於惡性競爭外,更涉及文化安全與反統戰意涵,有助於維護本土品牌發展空間,並防範中國透過商品進行文化滲透。然若缺乏品質與創新支撐,產業恐難持續受惠,反傾銷稅若無法引導結構性調整,將可能淪為短效的保護主義措施。

由於中國鋼鐵業長期產能過剩,並依賴國家補貼與外銷導向政策,其熱軋鋼出口價格遠低於成本,構成典型傾銷。財政部調查認定其對中鋼等本地廠商造成實質損害,自2025年7月起對中製熱軋鋼課徵20~30%反傾銷稅。該政策有助穩定鋼價、爭取產業轉型契機,然亦將推高原物料成本,壓縮下游廠商利潤空間,並可能間接推升物價。若無配套補貼與轉型支援,恐反噬整體製造動能,衝擊經濟韌性。

另一方面,中國也實施反傾銷手段,以保護國內產業。例如,近期對歐洲干邑白蘭地課以高額反傾銷稅,表面上與台灣無關,實際上卻透露一種政策訊號,中國將反傾銷手段納入國家報復性的政策工具。若未來中國進一步針對台灣進口品實施非關稅性壁壘,可能重創農業、水產與半導體零組件出口。台灣多年來依賴對中國出口從2021年逾40%降至2025年約28%,比重雖有下降,但部分品項如水果、石化原料、電路板等仍深度依存,若中國以反傾銷名義介入,對台廠將產生高度不確定風險。

面對中國的反傾銷,建議首要建立產業主動監測機制;目前我國反傾銷調查程序主要仰賴受害產業主動申請與舉證,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從蒐集資料、分析進口價格結構到撰寫申請報告,皆具高度技術與行政門檻,導致實際遭受損害卻無力申訴的情況時有所聞。政府應強化跨部會資料整合機制,主動針對高風險品類,建立價格異常監測模型,及時啟動初步預警與經濟傷害評估,提供產業必要支援與貿易救濟。

其次是強化下游產業補貼與轉型支援。反傾銷稅一旦生效,固然有助於保護上游產業免於不公平競爭,但其連帶效果勢必推升原物料價格,進而影響中下游製造業與終端商品售價,對整體經濟穩定造成壓力。政府應建立多層次調節與支援機制,包括設置臨時價格穩定基金,緩衝急劇成本上升對產業與消費端的衝擊;對中小企業尤應提供設備汰換貸款、節能技術升級輔導等資源,鞏固整體產業的韌性與競爭力。

再者是重塑台灣對外貿易結構。「去中國化」並不等同於全面脫鉤,而是在當前地緣風險與政策不確定性升高的情勢下,追求更具韌性的分散化市場與多元化產業鏈戰略。台灣應積極推進與東南亞、印度、中東及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的雙邊經貿合作,透過投資保障協定與自由貿易談判打開新局;同時強化與歐、美、日等已開發經濟體的高階供應鏈整合與技術合作,提升出口組合的品質與抗風險能力,實現永續的對外經貿結構。

最後是建立政策透明與國際接軌制度。反傾銷政策若缺乏透明性,極易引發外界對我國貿易政策偏向保護主義的疑慮,進而損害國際信譽與合作空間。台灣政府應嚴格依循WTO規範,公開調查依據、稅率計算邏輯與產業損害評估結果,並與相關進出口方建立溝通機制,強化程序正當性與決策可受公評性,提升國際信任與制度整合度。

制度性抗衡下的韌性構築面,對中國龐大且靈活的反傾銷策略,台灣不宜僅就個案反應,而應建立具體制度性框架,強化「被動防禦、主動預警、長期轉型」三位一體的策略佈局。反傾銷政策不能只是短期補藥,而應成為產業轉型與經濟自主的驅動引擎。從啤酒到鋼鐵,從臨時稅率到長期戰略,兩岸之間的每一次關稅舉措,背後反映的是產業結構競爭、政策工具選擇與地緣戰略博弈的深層張力。因此,在風險中培養韌性、在防禦中創造轉機,將是台灣經濟治理者所面臨的真正考驗。(作者為國防大學軍事共同教學中心教官兼軍事社會科學專刊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