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09年兆豐金控宣布放棄購併臺灣中小企銀,也才16年,但彷彿是開元天寶遺事了;它是前總統陳水扁任內推動二次金改最後一件、也是最經典的案例。一開始它就不是自發性地因市場而產生需求,而是二次金改政策要求「金控家數減半」的產物;既然已經不是自發性併購,在過程中更因溝通不良未獲得臺企銀工會支持,最後黯然退出也是想當然耳。這樁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併購案,可說是具體而微地呈現過去政府部門對於公股併購的思維。二次金改雖然以諸多弊案畫下句點,但政策推動的基本假設仍像巨大幽靈般籠罩著:公股銀行家數過多,因過度競爭導致獲利不佳,
代理式AI被《經濟學人》譽為2025年最大的科技突破之一,然而,它帶來服務與管理模式升級的同時,另一方面也存在建置與維運成本的現實限制。
代理式AI是實打實的硬功夫,最怕落入想「彎道超車」、抄捷徑的心理陷阱。唯有從「技術」、「基礎建設」、「經營策略」與「人才培育」等四大構面著手,踏實耕耘,台灣的代理式AI才會追得上國際。
銀行探索代理式AI,使用場景包括詐欺調查、貸款作業、銷售與服務場景。由於金融業長期受到嚴格的監管,代理式AI的決策將受到法遵挑戰,未來有必要建立多層次的治理框架,以符合最新的法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