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09年兆豐金控宣布放棄購併臺灣中小企銀,也才16年,但彷彿是開元天寶遺事了;它是前總統陳水扁任內推動二次金改最後一件、也是最經典的案例。一開始它就不是自發性地因市場而產生需求,而是二次金改政策要求「金控家數減半」的產物;既然已經不是自發性併購,在過程中更因溝通不良未獲得臺企銀工會支持,最後黯然退出也是想當然耳。這樁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併購案,可說是具體而微地呈現過去政府部門對於公股併購的思維。二次金改雖然以諸多弊案畫下句點,但政策推動的基本假設仍像巨大幽靈般籠罩著:公股銀行家數過多,因過度競爭導致獲利不佳,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第一手分析:經濟學的預測是否失準?到底高通膨會不會來?何時來?
8月1日關稅拍板後,川普勢必加快改革步伐。若鮑爾被撤換,聯準會超然地位能否保全,關乎未來金融市場穩定。
川普披著雷根經濟學的外皮,骨子裡卻流淌著門羅主義的角頭思維。當他重塑經濟秩序,向世界收保護費,台灣該如何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