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09年兆豐金控宣布放棄購併臺灣中小企銀,也才16年,但彷彿是開元天寶遺事了;它是前總統陳水扁任內推動二次金改最後一件、也是最經典的案例。一開始它就不是自發性地因市場而產生需求,而是二次金改政策要求「金控家數減半」的產物;既然已經不是自發性併購,在過程中更因溝通不良未獲得臺企銀工會支持,最後黯然退出也是想當然耳。這樁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併購案,可說是具體而微地呈現過去政府部門對於公股併購的思維。二次金改雖然以諸多弊案畫下句點,但政策推動的基本假設仍像巨大幽靈般籠罩著:公股銀行家數過多,因過度競爭導致獲利不佳,
川普強力撤銷DEI政策,並從行政、軍事部隊先行,已經引起諸多法律爭議與文化衝突,美國的多元社會、文化、價值觀等層面受到挑戰。
川普的關稅政策引燃全球貿易戰火,反DEI的立場也引發爭議,台灣金融業認為看來僅在美國造成影響,台灣目前的ESG投融資金仍然持續投入。
反DEI浪潮襲來,美國銀行、花旗等紛紛退出淨零銀行聯盟等倡議,凸顯ESG在落地執行時所遭遇的各種困境,永續金融的轉型之路也需要順應調整,才能「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