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從去年起台灣吹起了一陣併購風,但今年3月出現的一則消息還是讓金融界持續討論,該則出自國際大數據業CRIF指出,台灣金融業規模不足,連最大金控的總資產也擠不進全球總資產前50大銀行名單,前兩大的國泰金和富邦金合併才勉強跨過新台幣22.5兆元的最低門檻。它的結論:「台灣需要超大型金控。」究竟是否規模大就是美嗎?金融機構為了提高自身的市場占有率、產業影響力或國際競爭力等發展條件,透過併購活動達成這些條件成為全球市場的主流。近十餘年間,國際上併購案例包括美國M&T銀行收購哈德森城市銀行、美國第一資本金融(Capital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第一手分析:經濟學的預測是否失準?到底高通膨會不會來?何時來?
8月1日關稅拍板後,川普勢必加快改革步伐。若鮑爾被撤換,聯準會超然地位能否保全,關乎未來金融市場穩定。
川普披著雷根經濟學的外皮,骨子裡卻流淌著門羅主義的角頭思維。當他重塑經濟秩序,向世界收保護費,台灣該如何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