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5年3月

臧正運提醒:CBDC內憂與外患

張舒婷

CBDC在全球引起熱烈討論,已逾百餘國家展開試驗,但各國推行CBDC的成效都不如預期,癥結點何在?加上川普新政支持CBDC潛在對手穩定幣的發展,以及中國推動數位人民幣的積極態度,CBDC的大未來是一條康莊大道嗎?

澳洲蒙納許大學法學院教授、政大監理科技創新實驗室執行長臧正運表示:「批發型方案以後會成為日常。」他也估計,未來3到5年內,就能看到大量批發型方案在G20國家問世,不過多數國家央行仍會對零售型方案採取觀望態度,直到主要國家有所作為,再考慮是否跟進。

臧正運引用統計數據指出,儘管現今全球已有134國針對零售型的CBDC進行試點、研究,不過多數皆懷抱著「審慎評估」的心態,以人民使用程度來說,還稱不上已有成功案例,像是奈及利亞人口數超過2億,但採用通用型CBDC的僅90萬人,連1%都不到,東加勒比海國加上牙買加的使用人口占總人數更低至0.15%。

事實上,每個國家研究CBDC的動機和條件不盡相同,像東加勒比海、奈及利亞等中低度開發國家,主要目的是提高支付方案的多元化,促進普惠金融,畢竟要其不同島嶼間佈建支付基礎設施,難度甚高,當地民眾多半只能仰賴現金交易,然而要在各島之間運輸現金的成本又相當驚人,因此才嘗試推行CBDC。

至於先進國家中的ECB(歐洲央行)推行數位歐元(Digital Euro)、瑞典推e-克朗(e-krona),思考的是自身央行的角色必須在數位浪潮中更上一層樓,尤其是新型態的加密貨幣,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Stablecoin)更是來勢洶洶,其他國家紛紛思考該如何回應虛擬資產的發展,提供嶄新的支付選擇,CBDC於是成為深受矚目的方案。

不論是哪種情況,若站在一個國家央行的立場而言,發行CBDC終究是個浩大的工程,從基礎設施的推展、制定規範到宣導與推廣,都是政府必須負擔的成本,每個環節都需要從長計議。

臧正運指出,目前推行的國家,基本上都沒有先歸納、整理出相應的使用情境,搞得人民與商家都不清楚明確的方向。換言之,政府機關對CBDC的推廣與教育不足,再者,商家是最大的阻力,即使消費者將CBDC存入數位支付工具,商家的軟、硬體設施也未必能支援,以低度開發國家來說,可能連網路、POS機等基礎設施都建設不足,也因此很難發展出完整的商業模式,而且這並非短期內一味灑大錢祭出補助等措施,就能有立竿見影之效。

至於已開發國家,多數民眾使用非現金支付的方案已經相當便捷。講直白一點,使用現行的非現金支付方案,就是使用一般商業銀行的數位貨幣來消費,到底和使用央行所發行的數位貨幣有何差異?若感受不到太大差異,已習慣使用現行數位支付方案的民眾自然對CBDC興趣缺缺,導致CBDC的流動性不足。

再者,先進國家民眾的公民意識較高,看重個人資料的隱私保障,不少人會擔憂,萬一自己加入CBDC之列,背後是否藏著一位「老大哥」偷偷監控著自己的使用行為?如此一來,CBDC的吸引力究竟何在?

不過,近半年到一年來的趨勢有了顯著改變,尤其在川普正式就任美國總統後,迅速簽署了一系列有利於加密幣產業的行政命令,包括支持穩定幣發展,以促進美元支持的穩定幣在全球成長,同時禁止進一步開發被視為穩定幣潛在競爭對手的CBDC。這讓更多歐盟國家不禁擔憂,往後是否將有更多資金流向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強化美元霸權的地位。

再者,每個國家的金融科技發展速度、數位支付體系的更新,背後正是國力與經濟實力的角力,而能夠支援這些更新的,就是金融科技業者或系統業者,但現今許多提供行動支付方案的,幾乎都是美國業者,其他國家的主政者自然會在意,自家貨幣的自主性是否會持續淪喪?如果沒有研擬自己國家的CBDC,最後很可能就是被美國的業者全盤拿下,這是許多非美國家不樂見的。

基於這些考量,歐盟地區對於推動數位歐元的討論比以往更熱絡、積極,因此ECB規劃今年要公布更多數位歐元規則手冊的細節,明確訂定數位貨幣框架、IT基礎架構和技術標準,屆時歐洲議會立法通過,數位歐元最快能在今年底前正式上路。

除了國際貨幣主權的競爭、捍衛自家貨幣自主性的考量外,還有兩大因素也讓不少主要國家思考推動CBDC的可能性,一是CBDC有個被討論許久的痛點,就是跨境支付與匯兌如何實際運作,但現在已被公認是可以解決的。

2024年4月,國際清算銀行(BIS)推出「Project Agorá」計畫,集結了英、法、日、韓、墨西哥、瑞士及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等7家中央銀行,而且包含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花旗集團(Citi)、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瑞銀集團(UBS)、Visa和Mastercard等40多家大型金融業者皆有參與,主要就是探討透過代幣化(Tokenization)技術來提升跨境支付效率的落實方案。

二是「實體世界資產代幣化」的相關討論越來越多。若能將有價證券、貴金屬、碳權等資產皆代幣化,形成新的交易市場,並透過合約來設定交易條件、自動觸發交易,資金則透過代幣的形式來移轉且完成清算的話,有助於批發型CBDC的發展,並讓金融機構進行去中心化、資產安全受到保障的原子交易(Atomic Transaction)。

而且,待越來越多批發型方案落地後,也能逐步帶動零售型方案的發展。臧正運指出,在批發型方案可行後,有利於銀行之間的交易透過批發型CBDC來結算,銀行有更多機會發行「代幣化存款」之類的商品,其目標對象有望慢慢從企業戶拓展至個人戶。

不過他也坦承,一個國家很難將其法幣通通轉為CBDC,估計CBDC的發行量將占整體貨幣的10%到20%左右,終究不會是主流,惟國際匯兌與資金移轉流程得以不仰賴中轉行,以前交易到帳需要至少3到7個工作天,透過CBDC來進行的話,可能彈指之間就完成,而且因為中轉行不介入其中,交易方被收取的手續費得以大幅減少,甚至有機會降到零,對金融業來說,仍可說是大躍進。

至於隱私權的問題,臧正運表示,現在已有許多央行與國際組織研究與CBDC相關的隱私強化或匿名化處理方案,而且連歐洲如此看重個人隱私權的地區都已認真思考數位歐元,就能理解這並非太難克服的問題。

關於零售型方案的發展趨勢,臧正運提醒,有兩個經濟體的表現特別值得關注,一是歐盟,二是中國,尤其是中國的數位人民幣,是個關鍵指標。

中國推動數位人民幣的積極度,外界有目共睹,現在已有超過10個省份在使用,不過,中國的微信等行動支付工具極為發達,CBDC占整體支付比重依舊很低,往後政府將如何讓CBDC在境內更加流通?在境外,是否透過CBDC來聯合其他國家推動類似SWIFT,但不必仰賴美元的國際支付業務?即便成功了,又真的能夠和以美元為主的支付體系一較高下嗎?這些都將是CBDC領域的熱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