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 中國
2025年3月
中國「捲」起千堆雪
對於一般正常的自由市場來說,產能過剩的原因往往來自於需求減緩與轉變,或者來自供給方價格競爭殺戮。雖然過剩問題在各國時有所聞,但在中國,產能過剩彷彿受到詛咒般在各產業間一再輪迴,甚至蔓延成國際間長期的經濟問題。這恐怕不是官方所說的正常競爭所致,因為中國政府從不承認有過剩的問題存在,甚至認為這是西方國家所謂「中國威脅論」的延伸,顯然產能過剩議題的背後,有著更多政治上的計算。
回顧過去歷史,先期利用擴大產能執行割喉戰來嚇退外國企業,最後採用併購方式來擴大版圖,一直是中國企業慣用手法;小到街坊餐飲,大到半導體產業,幾乎各國進入中國市場後,都有著共同的創傷記憶,比較麻煩的是,中國政府也常利用智財權、技術移轉、政府補貼等方式來保護其產業發展,讓許多外商不得不向其政治妥協,以換取市場利益。
然而,自2015年喊出「中國製造2025」的政策方針後,如同打開補貼政策的任督二脈,產能過剩如同失速列車般地橫衝直撞,終於引起歐美等自由市場經濟的不滿,這波攻防主要聚焦在鋼鐵、鋁、水泥等基建物料,與其一帶一路發展相關。
2020年後,隨著美中貿易戰的各種技術制裁,加上中國內需市場的萎縮,中國反向採取擴大出口方式來穩定其經濟發展,這又將產能過剩問題推至新的高峰,包括中國「新三樣」還有部分化合物半導體,成為新一波受害產業。
其實中國曾有「去槓桿、去庫存」的政策,並非不了解產能過剩帶給經濟體質的傷害,以及其所產生的國際政治壓力,但中國拒絕接受歐美的警告,這樣的態度坐實了一項推測,擴大出口生產或許是中國在其經濟結構和貿易戰下的戰略選擇。果真如此,那很不幸地,目前千夫所指的產能過剩問題,恐怕不是市場機制得以解決,這背後演繹著美中競爭下的一場長期戰役,產能過剩問題恐難迎來春天。
2012年《經濟學人》雜誌曾以斗大標題提及國家資本主義的捲土重來,包括俄羅斯、中國及一些開發中國家,將會衝擊世界貿易組織(WTO)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貿易。中國不僅在2016年十三五計畫中強調強化國有資本的重要性,更在去年7月的三中全會上再度宣示,要持續推動國有資本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如此一來,大量的政府補貼恐怕已無法回頭。
考量兩個根本現實條件,首先,國營企業必然高度仰賴政府補貼,除了因生產效率較差所致,政府通常還有外貿政策考量,所以沒有虧損問題;其次,中國經濟深受民族主義催化,政府補貼國營企業實際上擁有其政治正當性,並已形成常態。基於這兩項本質,加上企業文化一向慣以割喉戰取得市場主導,無序地向全球輸出產能就會是必然的結果。
無奈的是,補貼問題一向是WTO最棘手難以處理的議題,不僅是因為其範圍有很多灰色地帶,更因並非所有國家財政預算皆透明,很難從政府預算項目去精準認定,以至於WTO並無法有效阻止相關問題。以中國對半導體的補助為例,中國以大基金方式運作補助,其中也包含部分私募基金,總計開辦兩期規模共達3,428億人民幣;此外中國政府另投入近2兆人民幣支持企業融資貸款,若再加上地方政府的設施補貼、稅務減免等,中國政府實際補貼金額幾乎難以想像。要能夠明確釐清中國的補貼行徑並不容易,也無怪乎中國並不畏懼這些指責甚至徹底否認,灰色補貼手段無疑讓中國在補貼行為上增添底氣。
中國在多數產業上,中央除了有自己的「央企」之外,亦開放地方政府間接或直接成立「國企」來競爭。乍看是一樁美事,但地方官員因有其政治任務及政治利益,輔以各種補貼,國企之間彷彿軍備競賽,導致進一步擴大了供給產能。
以太陽能面板為例,2020至2022年,約有25個國企入局光伏製造業,單單電池組件端的規劃產能合計162GW,總共投入1,228億人民幣;若對比全球太陽能電池價格的趨勢,這些投資實在令人費解。根據中國國務院在2021年的統計,中國太陽能多晶矽、矽片、電池片和組件產量,全球占比高達76%、96%、83%和76%,國際能源總署(IEA)在當時也預估,2025年時,平均比重可能衝上95%,幾乎可以說中國已主導了太陽能電池市場。
中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數據至今已連續27個月呈現負成長,這不僅意味著企業利潤嚴重下滑,更暗指通縮問題嚴重。但中國政府並沒有要求停止企業擴張生產,總理李強反而在去年達沃斯論壇中反駁道,中國製造豐富了國際市場的供應,緩解了世界通膨壓力,令各國無言以對。
固定資本支出一直是中國重要經濟成長支柱,約占GDP的42%至45%,這比例其實相當驚人,但令人好奇的是,歐美已對中國多項貨品提高關稅,中國國際收支帳的投資項也是淨流出,內需更因房地產導致緊縮,固定資本支出到底如何維持強勁成長?其實,持續出口擴張,正是目前驅動中國總體經濟最為關鍵的引擎。
中國出口增長率對比貿易戰前,並沒有顯著衰退,皆約在5%至10%之間,這其實是相當驚人的速度,而這股出口力量,主要倚靠其「中間品貿易」戰略來支持,透過補助特定企業,一方面進行海外投資來開拓市場,深化與全球供應鏈的關係,藉此減緩關稅衝擊;另一方面補助擴充產能,強化成本優勢來取得出口競爭力。擴張出口確實讓中國得以減緩內需市場委靡所帶來的衝擊,但產能過剩問題也就跟著加速出海。
去年開始有許多開發中國家對於中國的出口策略感到憂心,中國產能過剩終究會排擠其產業發展,像印尼、泰國、印度等,都曾為了保護產業而拉高中國商品關稅,甚至限制中國資本在特定行業的投資,就連俄羅斯也忍不住出手阻止中國家具進口,產能過剩似乎正在醞釀新的反對力量。不過,由於供應鏈屬性的不同,有的企業支持關稅,例如美國的鋼鐵業,但亦有不少企業反過來施壓政府,避免對中國高關稅導致生產成本上升,德國汽車就是最好的例子。
割喉戰的目的無非就是在增加手中的談判籌碼,不諱言,以目前各國處理這問題的反覆態度來看,中國在這局確實取得優勢,而優勢,不會輕言讓步。從經濟結構、意識形態、國際政治綜合分析,產能過剩問題至今仍未見到任何迎來春天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