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般正常的自由市場來說,產能過剩的原因往往來自於需求減緩與轉變,或者來自供給方價格競爭殺戮。雖然過剩問題在各國時有所聞,但在中國,產能過剩彷彿受到詛咒般在各產業間一再輪迴,甚至蔓延成國際間長期的經濟問題。這恐怕不是官方所說的正常競爭所致,因為中國政府從不承認有過剩的問題存在,甚至認為這是西方國家所謂「中國威脅論」的延伸,顯然產能過剩議題的背後,有著更多政治上的計算。回顧過去歷史,先期利用擴大產能執行割喉戰來嚇退外國企業,最後採用併購方式來擴大版圖,一直是中國企業慣用手法;小到街坊餐飲,大到半導體產業,幾乎各國進
潮玩Labubu從盲盒公仔躍升為炙手可熱的投資標的,在全球爆紅,原創IP投融資也跟著引起關注。
面對貿易戰、房市低迷與外資縮手,中國上半年消費逆勢成長,第二季數據更是亮眼。這股熱潮得益於政府「以舊換新」補貼、五一連假與618購物節的強力推動;但「穩經濟」的政策措施,在8月起與美國實施對等關稅交互作用,對中國消費市場的影響有待觀察。
近年中國金融機構數量銳減,顯示一場由政府主導的金融業大整併正加速進行。這不僅是為了優化資源配置,更是為化解中小銀行因經濟下滑、房地產危機引發的系統性風險。未來中國金融版圖將走向「大者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