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5年2月
台金融業搭上川普的順風車
2025年一開局,川普重回白宮成為全球最矚目的焦點。在「美國優先」的保護主義下,「關稅俠」(Tariff Man)川普會如何讓美國再次恢復榮光,全球屏息以待。
川普放話將對各國祭出高關稅,彰顯外交實力籌碼。對台資銀行業來說,為一大挑戰。由於關稅提高將直接影響進出口貿易,若台灣企業的出口成本上升,對美國的投資動能也可能減弱,銀行業者的跨境金融業務將可能承壓。
然而,川普第二任期將火力全開、振興經濟,積極促進製造業回流及鼓勵外國廠商擴大投資。對台資銀行來說,可謂借力使力的大好機會,包括企業赴美設廠時,協助客戶進行資金與布局安排的融資與財富管理需求,另一方面,受惠於金融監管開放、減稅與擴大基礎設施支出,亦有望帶動自身業務發展。
稅改與關稅的雙刃機遇
川普第一任期時,就曾大幅度稅改,在2017年拍板通過《減稅與就業法案》(Tax Cuts and Jobs Act, TCJA),提出多項優惠措施。外界預期,川普有可能讓該法案期限延長,使其成為永久有效法案。加上其新端出的政策牛肉,亦有機會再加碼減稅,值得關注。專家普遍認為,川普的新稅務政策可望在未來1至2年實施。
舉例來說,TCJA法案將公司稅率從35%大降至21%,並且削減部分個人稅收,此外,川普亦提出一系列新稅務政策,包括將在美生產產品的公司所得稅稅率調降為15%、恢復100%獎勵性折舊(法規原定折舊比例逐年下降,於2026年底歸零)等。
安侯建業稅務部副營運長丁傳倫指出,川普2.0勢必會再重新盤點。即便川普大打企業和個人減稅的旗幟口號,乍聽誘因十足,但如何彌補美國長期的財政赤字也成為新課題。川普曾表示,企業及個人減少的稅收可透過撙節其他開支及透過關稅彌補,丁傳倫對此則認為,川普當家為兌現承諾,應會送上利多,最低限度是維持現狀。
只是,丁傳倫強調,縱使美國為提振國內生產毛額(GDP),提供公司稅率優惠,但目前許多台資廠商仍抱持觀望態度。由於一般企業在美國建立供應鏈的成本頗高,除非是「有利可圖」,如高技術價值、非勞工密集、大宗客戶集中於美國的高科技廠商。
丁傳倫認為,關稅才是影響台商移轉供應鏈或思考重新布局的重中之重。川普針對中國、加拿大與墨西哥等主要貿易夥伴實施高額關稅,並威脅重新談判美墨加協定(USMCA),對汽車等供應鏈緊密相連的產業首當其衝。她分析,關稅政策雖可能促使部分製造業回流美國,但高度勞力密集型產業仍難以適應美國的高成本環境。
此外,川普單方放話或可視為談判手段之一,墨西哥、加拿大亦不會任由川普宰割。若其祭出任何報復性措施,導致貿易戰升溫,相關產業勢必會受到牽連。
焦點轉回台灣金融業。2024年1至9月,本國銀行在美國獲利63.9億美元,較前一年同期微幅衰退,雖仍面臨關稅、通膨及高利率等挑戰,但同時亦有擴展聯貸、支持台商投資轉移布局的機會。
安侯建業金融服務產業協同主持人陳世雄分析,隨著全球從自由貿易到保護主義的趨勢浪潮,許多企業快速做出因應調整,供應鏈從「長鏈」變「短鏈」已是新常態,從實體資金的供應出發,美國優先的政策方向,讓台灣金融業得以有更多參與其中的機會。
以往在海外,台灣金融業服務的客戶仍集中於台資及華資企業主,隨著國際變動情勢下,不少企業主因應市場需求而進行投資的轉型安排,跟著客戶的腳步走,在美國當地提供服務。陳世雄認為,美國的穩定金融環境及實體產業的需求,將會帶動台灣金融機構強化人員布局,為跨國企業提供財富管理與資金支持的服務。
台積電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其3奈米生產良率表現優異,甚至微幅超越台灣,顯示其成功經驗可在美國複製。陳世雄認為,這為台資企業在美國投資提供了信心,但並非所有產業都適合此模式,技術含量低或勞力密集型產業仍需謹慎評估。
陳世雄說,因應台積電設廠,許多工程師舉家遠赴海外落腳生根成為新移民,相應的個人財富管理及融資需求,亦為銀行業開拓新商機。另一方面,美國在川普執政下,仍有機會維持高利率與強美元,台灣正逢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元年,亦有機會受惠,相對地吸引外國資產管理業來台深化布局。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國際事務長暨金融產業服務營運長吳偉臺分析,早期,因美國反洗錢與法遵規定嚴格,部分台資銀行對美國市場趨於保守經營。但隨著地緣政治影響及客戶需求升高,包括中國信託銀行等民營銀行在美國持續增開分行,公股則以兆豐銀行為代表,在紐約、洛杉磯、芝加哥及矽谷皆有據點,持續連線服務全美客戶。
是否錢進美國 借鏡日本經驗
吳偉臺認為,受惠於放寬監管、減稅與擴大政策支出等三大利好,加上降息步調趨緩,高利率環境有利於銀行業擴大利差收入,若風險控管得宜,美國經濟的韌性將帶動貸款需求增長。至於高關稅對企業潛在的嚴峻挑戰,他提醒注意產地透明度及零組件相關的組裝與原產地證明規定。
從另一角度,企業在決定是否投資美國時,或可借鏡日本的經驗。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統計,2023年美國的外資直接投資集中在美國製造業,占41.2%的比例,金融保險業以10.6%居次,第三為批發貿易(10%)。而日本自2019年起連續5年躍居美國最大外資,截至2023年底投資達7,833億美元,雇用超過100萬名勞工。
近期最受產業矚目的大新聞,莫過於2024年底,日本軟銀集團創辦人孫正義大動作地召開記者會,承諾將在4年內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預計創造至少10萬個工作機會,他表示對美國經濟抱持高度信心,將積極帶動AI、半導體與新興科技產業在美國落地生根。
由於美國GDP增長依賴實體投資,外資是關鍵來源之一。在「日美結盟」濃厚氛圍下,不少日本企業看好美國市場的長期潛力,並利用低利率的日元融資進行併購,「踩油門」投資美國。
吳偉臺觀察,日系大型金融集團,如瑞穗銀行、野村控股近年也積極加快在美國布局的腳步,包括新設據點及擴充人力,以因應投資管理及其他金融服務需求。由於日系銀行在美國聚焦於M&A(併購)及LBO(槓桿收購)業務,展現強大投資力。台灣企業雖然規模與資金有限,亦有機會搭乘日資順風車進入美國市場。
只是,雖川普有意重振製造業,但金融業在協助企業客戶赴美時,仍要密切關注美國執政當局的動向及態度,審慎評估決策的可行性。
吳偉臺舉例,2025年1月6日,日本製鐵公司(Nippon Steel)收購美國鋼鐵公司(US Steel)併購案被否決,便引起軒然大波。即便該決策是在拜登時期准駁的,而相對重商的川普,在美國優先的保護主義下,會對企業赴美採取什麼樣的監理態度,亦影響到企業是要選擇從無到有打造供應鏈,亦或透過併購及投資當地企業,屆時仍要觀察政策是否明朗。
吳偉臺亦指出,除了企業融資,在美國優先浪潮下,個人金融及財富管理亦迎來新局,美國是最大的金融市場,包括加密貨幣、碳權交易等新興商品,在私募創投業務上亦有機會更活絡。
總結來說,美國優先浪潮下,台灣金融業有望更下一城,伴隨客戶腳步把握機會,只是亦要做好風險管理,以因應川普新政的波動與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