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5年2月
內外交困 中國前路迷茫
川普2025年重返白宮並啟動新一輪關稅制裁,表面理由在於平衡美國貿易逆差;然而,這個貿易政策的背後有更多的複雜算計,包含美國民眾的就業、物價的控制以及在MAGA大旗下持續打擊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
就中國而言,未來的高科技產業面臨技術源頭與對美市場出海口兩頭封鎖的持續,另一端的低成本出口產業又被迫外移,近年舉國體制下被賦予厚望的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與太陽能產品)出口料將位於主要打擊目標圈,未來的出口遭受嚴厲打擊,不難想像在對外發展遭受圍剿的同時,相關產業對內的內捲也已展開序幕。
除了加徵關稅 供應鏈恐被迫進一步轉移
首先,須釐清川普要什麼?他雖自稱是關稅人,表面上是針對美國的貿易逆差,事實上還包括內政因素,比方美國的就業、物價及美股行情等,最終還是希望供應鏈轉移,帶給美國更多工作與投資機會,因此,加徵關稅是一個手段而非目的,川普想要的是透過關稅逼迫雙邊進行各式經貿投資談判。
他和執政團隊也不見得只盯住關稅收入,會做一個權衡與取捨,前提是先進行理性的分析,仔細研究包含美國民眾或廠商對各大類的品項需求彈性等,預計比較不會有一刀切的作法,時間也不能拖太晚,預計最晚在2026年實施,畢竟2026年11月美國就要進行期中選舉,得有可讓民眾檢視的施政成果。
對台灣而言,作為美國的重要貿易夥伴,且經常被川普點名,可能有幾點需要留意。首先,2022年6月啟動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已在2024年12月10日正式生效,成果的維持與後續的推進,雖說與當前急迫的加關稅議題看似較無直接關聯,卻是長遠重要的議題,建議設法搶時間推動。
其次,重返白宮的川普變聰明了,由於前一任期談判被中國騙過,而且只剩下這一屆任期,所以對中國加徵關稅勢在必行,差別只在被打擊的產業品項與程度的多寡,特別要留意的是新三樣相關的產業鏈。關稅戰2.0發展到後面,出口產業很可能再出現部分產能被迫移出中國、移往美國本土或其友好的國家地區。台商過往習以為常的高效率供應鏈模式,未必是客戶現在或將來認為安全或者滿意的,將來大型製造業者須面臨多區域生產銷售的新常態,伴隨長鏈變短鏈而來的多幣別跨區域財務操作的機率也大大提高,這也是金融業該思索的課題,如何服務客戶海外發展又能控制更為複雜的利匯率風險。
以電子五哥和部分產業的大型製造商為例,早已在美中貿易戰及肺炎疫情後開始布局全球供應鏈重整,但是供應鏈的轉移並非一朝一夕,當前仍有相當比例得仰賴在中國的產能及供應鏈體系,且考慮供應商的人力和資金能量,加上新地區的勞動條件、法遵成本等問題,台灣供應商是否有辦法支持再次遷徙?這可能得回到根源,設法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此外,當企業受到客戶要求在海外其他地區設立產銷據點時,相關的資訊蒐集可能也是政府可以適當提供支援的。
第三,留意美國財政部的匯率報告以及操縱匯率指控。美國財政部最新匯率政策報告,未將任何貿易對手國直接列為匯率操縱國,卻將中國、德國、新加坡、越南、日本與台灣續列為觀察名單,並新增南韓。考慮此報告的3項檢視標準:1.對美商品及服務貿易順差逾150億美元;2.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逾3%,以及3.淨買匯金額對GDP比率逾2%,且12個月中有8個月以上為淨買匯。雖說短期看來,台灣被指控並制裁的機率不高,但相關部門仍不可掉以輕心。
提防加關稅劣化產業關係再啟動惡性循環
再探關稅戰籠罩下,中國製造業及供應商可能面臨的問題與銀行的授信風險,可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成立30年從生產電池起家的中國電動車B牌大廠,2024年已經籠罩在被美國與歐盟加徵關稅的烏雲下,在同年11月下旬傳出發信要求供應商從2025年起降價10%的風波,雖說該公司事後回應稱,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行業慣例,基於規模化大量採購,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標非強制要求,但已經透露出相關行業遭圍堵而在中國國內引發變相的競爭加劇行為。
類似前述的為了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的壓榨供應商情事,基本上已非新鮮事。當中心廠的出口商品遭受增加關稅制裁,如果產品又不具備高附加價值可以轉嫁到進口商或消費者身上,廠商自己能控制的,主要就是降價出口或者回銷國內加劇產業競爭。當面臨到這種競爭加劇情況時,中心廠常用的手法主要包含:1.直接要求上游供應商(衛星廠)降價供應,壓低供應商利潤;2.要求延長供應商的應收帳款天數;3.使用票據或應收帳款貼現工具,透過自辦的供應鏈融資來賺取供應商的利息。
時至今日,類似的「中心廠捲產品售價,衛星廠捲零組件成本」現象越發明顯。許多行業價格戰的影響貫穿整個產業包含中心廠、衛星廠,甚至經銷商等產業鏈組成分子。供應商與中心廠之間的議價博弈已是常態,引發惡性競爭,尤其是技術門檻較低的供應商,更容易被中心廠要求降價或延期付款,惡化供應鏈上下游的關係,除了產品的品質外,連帶影響供應體系員工的薪資福利與消費動能。
當台資銀行的授信客戶包含這種作為被加徵關稅或惡性競爭嚴重打擊產業供應鏈一環的台商或中商時,除須留意授信客戶所受出貨數量減少的營收打擊外,更可能面臨其客戶(中心廠)財務上的嚴苛要求,台資銀行恐得提早因應,協助客戶及自己面臨利潤下滑及流動性(資金)吃緊的寒冷冬日。更重要的,銀行業對於客戶的徵信,也須從KYC進化到KYCC(Know Your Customers´ Customers),特別觀察授信對象自己及其主要客戶所處產業的競爭性與營收獲利,主要客戶的毛利與淨利,應收帳款的數量、天數與品質,同時也須留意關稅戰下產業狀況進一步惡化可能帶來的詐貸問題。(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