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5年1月
三大首席經濟學家看2025
川普上任變數多
對於2025年的國內外經濟情勢,永豐、國泰及台新3家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都認為,儘管隨著川普1月正式執政的政策變數,會有很多不確定性及挑戰,但仍有一些機會可以掌握。
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說,2025年隨著川普強勢重返白宮,經濟與市場表現一定會比2024年更充滿挑戰,其中強調「美國優先」的川普執政,貿易保護主義會升溫,但相信全球央行降息能夠緩衝保護主義帶來的傷害。
AI驅動台灣經濟成長 黃蔭基:2.96%可期
對於台灣,黃蔭基指出,台灣受惠於AI商機持續熱絡,在出口、投資雙引擎帶動下,預估經濟成長率在2025年仍有成長2.96%的機會,不過在利率政策上面,相較於很多國家「防衛性」的放大降息幅度,黃蔭基認為,台灣預估仍會維持政策利率2%,全年按兵不動。
而在2025年的重重挑戰之下,最被看好就是AI所帶來的商機,可以抵銷許多變數和挑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黃蔭基就分析,AI發展仍在早期階段,未來大有可為,例如將擴散至資訊應用系統、能源與機器人應用;此外,AI浪潮促使各大雲端服務商(CSP)的資本支出在2024年成長41%,預期2025年將持續擴張20%。
AI主流大趨勢在2025年也將續為台股的重要後盾,黃蔭基對此指出,包括沉浸式虛擬實境(IVR)、綠能永續、人工智慧運算、前瞻通訊、未來移動這類產業,2025年都大有可為。
此外,2025年迎來降息趨勢,儘管聯準會(Fed)防範通膨復燃,預估只降息2碼,但相較於Fed,許多非美國家基於防範MAGA衝擊,反而放大降息幅度,應有助於抵銷川普執政之後的政策變數帶來的衝擊。例如ECB、BOE將降息4碼,韓國、澳洲亦會加入降息行列。
而在挑戰上,黃蔭基認為最大的兩個挑戰,在於川普上任之後所帶來的債務與通膨,例如川普主張全面延長減稅,並祭出「免稅三箭」,2025年財政赤字率恐難縮減至5%以下,IMF也預估2025年美國公共債務占名目GDP比重將由122%上升至126%。而高關稅、反移民政策的實施,恐讓通膨捲土重來,2025年核心PCE回到3.0%以上,將使聯準會的貨幣調控難度提高;對於另一大經濟體中國,情況和美國正好相反,黃蔭基指出,美國是通膨會升溫,但中國則需要推出更有效的刺激政策對抗通縮。
MAGA兩面刃 台股可期需留意升息與通膨
川普的政策,也將對金融與資本市場造成影響,並且連動到台股。黃蔭基認為,美股仍是領頭羊,尤其在川普減稅、放鬆監管下,S&P 500上看6,500點,台股在來自於美股的連動影響之下,2025年上半年大盤指數有衝高至26,800的機會。不過,由於MAGA下的關稅政策恐拉抬通膨,不但會因此壓縮聯準會的降息路徑,甚至也會帶動10年期美債震盪,黃蔭基引述永豐金內部的預期指出,10年期美債殖利率的區間震盪在3.8%至5%。
此外,「護國神山」台積電在2025年仍將扮演台灣經濟及產業發展的要角,同時也是股市在2025年再創高點的關鍵。黃蔭基預期,台股整體上市公司獲利在台積電成長2成的帶動下,預期2025年將成長23%,獲利創高至新台幣4.6兆元,EPS來到1,410元,不過他也提醒,企業獲利年增率在2025年會逐季走緩,最高在第1季的57%,一路走緩至第4季的17%,也因此,2025年台股的高點會在上半年,民眾的台股布局也應提前在2025年上半年進行。
黃蔭基也強調AI對2025年台灣景氣的貢獻,2025年目前能見度最高的產業仍是AI相關的供應鏈,預估2025年第1季在GB200放量,且美國CSP業者資本支出推估仍有20%以上的年增率,包含先進製程、CoWoS、ASIC、ODM、測試需求、載板、Switch都將受惠,商機皆仍有高雙位數增長。相關供應鏈無論就能見度與成長性仍是最高;他也建議,可留意因AI崛起所帶動的資安需求,還有隨著車用電子的滲透率持續提升,可關注車用電子的復甦回升時機。
另一方面,傳產在2025年仍有發展機會,尤其降息也帶來機會,例如美國消費對利率敏感度高,預期降息後,可望激勵零售如服飾、鞋子的需求。品牌廠重視ESG規範,台灣代工廠商產地多元布局且符合ESG規範,製鞋供應鏈於品牌廠的滲透率可望進一步攀升,帶動接單續揚。
美中角力、降息博弈 林啟超:留意金融通膨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則認為,2025年的全球景氣有四大趨勢必須留意,包括:一、美國加強力道維持霸權,中國拉攏盟友提高戰力;二、美中降息提振景氣,但目的路徑大不同;三、美元高盤而亞幣陷入兩難;四、企業獲利與金融通膨支撐股市,但也與經濟鬆鉤。
針對上述四大趨勢,林啟超進而分析,關稅戰目的在於增加就業機會,而科技戰目的則在於掌控技術優勢,且隨著供應鏈重塑,在美投資將持續擴增,同時,AI大勢將更在軟體及應用場景發酵,另外,企業獲利支撐股市,短線乖離偏高易加大波動,而金融通膨推升資產價格,但也使社會穩定受到挑戰,包括通膨推升房價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對於川普新任期是否將使美國財政赤字增加,進而推高美債殖利率,林啟超指出,美國債務長期增加的趨勢從未改變,但與美國長天期公債殖利率走勢並無明顯關聯。他強調,從供需角度來看,全球主權基金、外匯存底及法人機構等大規模資金,對固定收益資產的需求依然旺盛,美債供不應求的情況短期內難以逆轉。長遠來看,美聯準會的貨幣政策仍是主導美債殖利率走勢的關鍵因素。
林啟超也提醒,降息循環啟動後,債市布局仍要小心,包括2025年至2026年降息幅度將受兩大因素影響。首先,需留意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對產業的衝擊;其次,「移民」政策可能引發勞動力缺口,進一步推高通膨風險。林啟超認為,政策的不確定性恐導致市場情緒波動,易使投資人「杯弓蛇影」,對降息幅度的預期也將反覆調整,因此,2025年的債券價格一定隨之震盪不斷,但他也認為,降息之路顛簸未明,殖利率偏高震盪之際,反而是不錯的布債時機,尤其目前美國長天期公債殖利率仍較過去20年的均值高出1.5%,對重視穩定現金流的投資人而言,還是有相當的吸引力。
林啟超繼續補充指出,歐美等國際主要央行紛紛轉向寬鬆的貨幣政策,加上中國持續擴大財政支出刺激經濟,全球資金充沛,市場流動性無虞。在此背景之下,AI需求持續暢旺,消費性電子產品有望漸從谷底回溫。預估2025年至2026年,全球企業盈餘仍有一定成長,為股市基本面提供支撐。然而,也需留意股市乖離程度偏高,以及川普將干擾市場表現。
整體而言,疫後經濟呈現K型復甦格局,服務業與製造業輪動回升,有效減緩對整體經濟的衝擊,硬著陸風險已顯著降低。在科技業持續帶動下,美、台股2025年皆有望持續受惠。然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若高利率環境續行,將使借貸成本居高不下,可能進一步侵蝕美國消費者購買力道,進而影響全球終端需求的復甦動能。林啟超也觀察,新一輪關稅戰風險已逐步升高,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日益明顯,這不僅帶來新的投資機會,也可能引發更大的市場波動。
李鎮宇點出三關鍵:AI落地、尼克森逆轉、人民幣
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則認為,2025年對經濟影響最為重要的3件事,一是觀察AI應用落地速度;二是「尼克森逆轉」(Reverse Nixon),觀察美國外交政策是否轉向拉攏俄羅斯制衡中國大陸;三是人民幣會否成為2025年亞幣震央。
對於觀察AI落地速度,李鎮宇指出,這是最重要的觀察點,尤其2025年美國科技股要帶著台股一起飛,上半年台灣AI應會續旺,但下半年能否延續氣勢,就得看AI落地速度,尤其市場對AI快要失去耐心,AI落地一定要盡快,只要有一項應用落地,就可能改變產業結構。
李鎮宇也認為,2025年亞幣的震央將從2024年的日圓轉為人民幣;他進而分析,川普關稅政策勢必影響人民幣,美國可能把中國最惠國待遇取消,中國一定會傾全力救經濟,人民幣因而更有貶值壓力,加上韓國政局不穩重挫韓元,使韓元加入競貶行列,之後人民幣貶值壓力因此更大,其餘亞幣也必受到大規模波及。
李鎮宇也呼籲,面對2025年川普執政之後帶來的後續挑戰,目前在行政院下的台美交流小組,應該拉高層次直接放在總統府下,政策影響面涉及中央銀行、國防部、外交部,應該由總統親自領導評估及討論,來提早因應可能的影響。(本文作者為長期關注金融領域的現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