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5年1月
人文精工與AI驅動下的新契機
台經院院長張建一
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與美中貿易戰帶來的挑戰,台灣出口結構正經歷劇烈轉型。展望2025年,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提出「人文精工」的概念,強調傳產應透過將文化元素融入產品設計,提升產品的獨特性與價值,以應對新局。聚焦於差異化、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如台積電的高毛利即是最佳範例。隨著對中國的出口比重逐漸下降,台灣產業正積極轉向美國與東協市場。傳統產業應把握此台灣製造2.0契機,以「人文精工」為核心,提升附加價值並開拓新市場。
然而,張建一也指出,儘管AI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台灣經濟帶來新的增長動力,但B2C(直接面對消費者)市場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2022年,生成式AI問世,帶動AI伺服器等需求的爆炸性增長,B2B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然而,B2C市場卻因成本壓力、通膨擠壓、地緣政治影響等因素,面臨短期泡沫的隱憂。
AI技術的商業化挑戰
AI技術快速發展為台灣經濟帶來新的增長動力。張建一認為,AI將成為未來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驅動力。然而,AI技術的商業化仍處於早期階段,實際上面臨諸多挑戰。高昂的產品價格、消費者認知不足等因素阻礙了AI產品的普及。例如ChatGPT的付費模式,高額的訂閱費用讓一般消費者望而卻步,市場擴展因此受限。
張建一以「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比喻,巧妙說明目前AI商業模式的困境。「羊毛」代表利潤,「狗」代表用戶,「豬」代表第三方。此前提是AI或ChatGPT必須能夠吸引到足夠多的用戶,把用戶(狗)服務好,有了好的用戶體驗以後,豬(第三方,例如廣告主)才會過來。
張建一坦言,即便AI產品本身是免費的,但目前還看不見背後龐大的數據蒐集和運算成本最後會由誰來買單。可持續性的商業模式探索仍在進行,尚未成熟。目前AI普及遭遇困難,不管是價格太高昂或是認知等問題,會讓B2C難以出現,AI投資的回收也就相對困難。然而,要讓B2C端的產品價格下降,前提是產量達到規模經濟。雖然全球貿易量預計將有所增加,但由於地緣政治因素的不確定性,例如美國的貿易政策,全球經濟的整體表現仍存在變數。
在全球高通膨環境下,消費者更傾向於將有限的支出用於生活必需品,對新興科技產品的需求相對減弱,也就是說,與其追逐iPhone16新機,民眾更關心民生採買、教育支出等議題。加上地緣政治影響,美中貿易摩擦、烏俄衝突等地緣政治因素,導致全球供應鏈不穩定,恐加劇2025年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影響AI產業的發展。
傳產能否重振旗鼓?
台灣的出口結構在過去幾年發生了顯著變化。美中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的衝擊,使得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比例降低,轉而向美國和東南亞等地拓展。然而,產業結構的兩極化也成為一大挑戰。張建一指出,台灣傳統產業面臨著來自中國等新興市場的激烈競爭,需要積極尋求轉型升級。他建議台灣應將目光投向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同時注重產業的差異化發展,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過去,製造業中心主要集中在亞洲四小龍,後來轉移到東南亞、印度、中南美洲、中東歐等地區。隨著全球產業鏈的調整,未來這些製造中心對原材料和零組件的需求將持續增加。展望2025年,傳統產業由於2024年基期較低,有望2025年實現較高的成長。特別是隨著AI產業的蓬勃發展,相關產品出口將大幅增長,預計增幅可達70%至80%,其中對美國市場的出口占比有望達到55%。
張建一認為美國經濟在經歷了高成長的一年後,預計2025年將有所放緩,但仍將保持穩定增長。日本和歐元區經濟有望在克服先前的困境後,實現復甦。值得觀察的是,新興市場國家則將受益於全球產業鏈的重塑,經濟成長潛力巨大。
從代工通往品牌 聚焦「人文精工」
台灣傳產正面臨著全球經濟變局和科技革新的雙重挑戰。隨著美中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的衝擊,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台灣的出口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傳統產業在面對來自新興市場的競爭時,急需尋求轉型升級之路。
張建一直言,「人文精工」是台灣傳產轉型的重要方向,也是解方。台灣土地資源有限,但人力素質高、產業鏈完整。台灣傳產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重點放在高附加價值、客製化、小批量生產的「人文精工」產品上。例如,在醫療器材、精密機械等領域,台灣可以憑藉其優良的製造工藝和嚴格的品質控制,打造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品牌。
MAGA影響不容忽視
張建一也提醒,美國「再次偉大」政策(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對台灣傳產的影響不容忽視。川普政府推動的「美國製造」政策,對台灣傳產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部分低附加值的製造業可能面臨轉移壓力;另一方面,台灣可藉此機會多與美國企業合作,共同開發高附加價值產品,並參與美國基礎設施建設。
張建一試圖用更高角度看待台美之間的可能,例如台灣能提供什麼技術協助,成為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藉此站穩世界,例如台灣傳產協助美國重建製造業方面是否有獨特優勢。張建一舉例,像是川普重視的鐵鏽區(Rust Belt)需要什麼技術或是協助,尤其台灣在精密製造、自動化、智能化等領域擁有深厚的積累,可為美國提供高品質的設備、零部件和技術服務。特別是隨著美國政府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台灣的工程承包商和製造企業將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把握淨零轉型商機
全球供應鏈因地緣政治、疫情等因素加速重組,台灣如何在其中把握先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張建一認為,永續淨零相關議題只會越來越重要,台灣應積極參與全球淨零轉型,並善用人才優勢,以鞏固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張建一指出,儘管川普政府曾揚言退出《巴黎協定》,但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趨勢並未改變。隨著再生能源成本下降,淨零轉型已成為全球共識。台灣在綠能科技、循環經濟等領域具有優勢,可以藉此機會參與國際合作,拓展綠色產業。此外,政府應積極支持企業進行綠色轉型,並提供相關的政策誘因,例如透過補助、貸款等方式,鼓勵企業投資綠色技術和設備。
積極參與國際舞台與台美對話
川普2.0之後,台美關係出現新的發展契機。台灣應充分利用美中競爭的格局,深化台美合作。像是積極參與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各項談判,爭取更廣泛的市場准入。同時,深化在半導體、電動車等高科技產業的合作,提升產業競爭力。此外,台灣應多元化經濟結構,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積極拓展其他市場。
張建一建議,像是積極參與全球供應鏈重組,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建立多元化的供應鏈。其次,加強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透過人文精工以應對國際競爭。再者,應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擴大市場規模,降低貿易成本。
供應鏈重組下的金融商機
儘管外部環境充滿挑戰,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卻也為台灣帶來新的機遇,許多跨國企業紛紛將生產據點從中國分散並轉移至其他地區,台灣作為全球製造業的重要樞紐,有望成為供應鏈轉移的受益者。這也為台灣金融業創造了服務企業轉型升級的機會。
台灣金融機構可加大對半導體、高科技產業、綠能等關鍵產業的金融支持,提供量身打造的融資方案,協助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站穩腳步。同時,銀行與投資機構也可瞄準海外投資商機,積極協助台灣企業拓展新興市場,尋找成長動能。
台灣深植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是全球核心價值鏈的一環。台灣應積極了解美國的需求,透過平等對話與合作,深化雙邊關係。台灣的貿易順差,特別是半導體產業的優勢,皆建立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
張建一再次強調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面對後疫情時代與地緣政治風險,台灣應以「人文精工」為核心,並強化關鍵產業的供應鏈韌性,例如醫療用品、石化、鋼鐵等產業,應朝向自給自足的方向發展,以確保國家安全。同時,政府應積極支持企業進行研發創新,並培育高技能人才,以提升台灣產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