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5年1月
三關鍵:關稅、移民和氣候變遷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指出,202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達3.96%,表現不俗。這亮眼成績的背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AI產業的崛起,尤其是AI伺服器與晶片的出口暢旺,為台灣經濟注入了強勁的動能。其次,全球對高科技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帶動台灣出口的擴張。同時,國內消費市場的復甦,也為經濟成長提供了穩定的內需支撐。這些多元的成長動能,共同推動了台灣經濟的繁榮。
AI,正深刻地重塑著台灣的經濟版圖。過去一年,台灣在AI伺服器與晶片領域的卓越表現,猶如璀璨的明珠,點亮了全球科技產業。對美出口額的節節攀升,更印證了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這場AI盛宴,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及相關供應鏈欣欣向榮,帶動整體經濟的繁榮,也使台灣經濟的韌性與多元發展為未來帶來更多可能性。
台灣經濟成長非全面開花:AI獨秀,傳產待振
然而,台灣經濟成長並非全面開花。雖然AI產業表現亮眼,但傳產如石化、鋼鐵等,由於中國內需不振,競爭加劇下,台灣傳產表現相對疲弱。產業結構的失衡,加上台灣經濟過度依賴單一產業,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恐對經濟穩定造成較大的衝擊,連賢明提醒這點不得不慎。
連賢明認為,2025年AI產業的熱潮將持續,但成長速度可能不如2024暢旺。此外,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如美中貿易關係的變化、地緣政治風險等,都可能對台灣經濟造成影響。2025年的台灣就像站在十字路口,既承載著AI科技帶來的無限可能,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
為台灣經濟把脈:產業結構失衡與外部挑戰
2024年,台灣經濟表現亮眼,但這也意味著2025年將面臨更高的基期。若要持續保持成長,將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此外,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如美國再次偉大(MAGA)政策、美中貿易摩擦、地緣政治風險等,都可能對台灣的出口造成衝擊,進而影響整體經濟表現,連賢明建議,不妨趁此時機點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台灣經濟韌性。
首先,應繼續深耕AI產業,鞏固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中的領先地位;其次,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興產業,降低對單一產業的依賴。同時,也要加強對傳統產業轉型的支持,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此外,台灣還應積極拓展新興市場,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連賢明再次強調了台灣經濟的兩面性:一方面,AI產業的成功為台灣經濟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另一方面,產業結構的失衡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換句話說,在享受發展紅利的同時,也要正視存在的隱憂,並採取積極的措施加以解決。
川普三戰場:關稅、移民和氣候變遷
除了國內的產業轉型,伴隨外部挑戰更不容忽視。隨著川普2.0跟貿易戰全面升級,連賢明提醒,川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為核心,推動一系列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其中,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成為其最具代表性的舉措。這不僅可能直接衝擊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經濟,更迫使台商重新審視其全球布局。
川普政策對全球影響聚焦三方面:關稅、移民和氣候變遷。連賢明直言,從強打無證移民,到川普聲稱氣候變遷是場「騙局」,恐加劇通膨進而打擊經濟成長,其中關稅政策對台灣的影響最為直接。川普政府以「美國製造」為目標,通過加徵關稅的方式,迫使外國企業將生產線遷回美國,以保護美國就業。一旦關稅戰開打,非但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可能進一步導致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面對美中貿易戰帶來的挑戰,台商同樣不得不做出調整。連賢明提醒,在轉移生產基地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是成本問題,將生產線遷移至其他國家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其次是人才培訓問題,新興市場的人才素質和數量可能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此外,地緣政治風險的不確定性,也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
美中對峙下的台商第二次國際化
全球供應鏈因美中貿易摩擦而加速重組,台灣作為全球科技製造重鎮,亦深受其影響。過去10年,台商經歷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化,將生產基地大量轉移至中國大陸。然而,隨著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台商正面臨第二次國際化的抉擇。
首先,第二次國際化的目的地選擇將更加複雜。美國雖然提出「印太戰略」,希望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至盟友國家,但各國的投資環境、產業政策和勞工法規存在巨大差異,台商需要進行深入的評估和選擇。其次,美國市場的進入壁壘較高,台商仍需要克服文化差異、法規限制等方面的挑戰。
台積電作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龍頭企業,其全球布局經驗值得借鑑。台積電在美國、日本等地設立先進製程廠,面臨著嚴苛的環保法規、工會協商、文化差異、遊說法案等挑戰。這些挑戰凸顯了台商在進行全球化布局時,需要具備更強的國際化經營能力。
川普政府的經濟政策,尤其是貿易戰與關稅、移民政策等,都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政策所引發的通膨壓力、勞動力短缺以及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讓金融機構及投資者對於未來經濟前景感到擔憂。
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理論上會推升物價,進而導致通膨。然而,川普本人曾多次表示不會容忍通膨。這一看似矛盾的立場,使得市場對於聯準會(Fed)的利率政策走向產生了極大的不確定性。Fed原本預計在2025年大幅降息,但隨著通膨壓力持續存在,降息幅度可能縮小。此外,移民政策收緊導致勞動力短缺,也會推高工資成本,進一步加劇通膨壓力。
川普政府一直希望美元保持強勢,以維持美元的獨強地位。然而,美元過於強勢,將不利於美國出口企業的競爭力,並可能引發新興市場的金融危機。連賢明補充,目前,包括人民幣、日圓、韓元在內的許多貨幣都出現了貶值的情況,而台幣相對而言貶值幅度較小。這表明,投資者對美元的避險需求依然存在。
金融監管放鬆與市場風險
川普政府對華爾街明顯友好,在金融監管上採取相對放鬆,雖然有利於刺激經濟增長,但也增加了金融系統的風險。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川普政府的政策逆轉,可能導致金融風險積聚。
川普政府的政策變動頻繁,且往往出乎市場預料。這使得投資者難以準確預測未來經濟走勢,增加了投資風險。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川普新政府上任第一天就讓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此舉將對全球公衛造成「毀滅性」的衝擊,足以顯示出美國政策的極大不確定性。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政策走向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政府為了應對美中貿易戰,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這些政策可能對台灣的出口產生影響。
川普種種行徑,將使得全球貿易體系面臨嚴峻挑戰。台灣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深受其影響。一方面,美中貿易摩擦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打亂了全球供應鏈。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的制裁,也給台灣的出口產業帶來一定壓力。
定位非紅供應鏈
但於此同時,在美中對抗的背景下,「非紅供應鏈」的概念逐漸浮出水面。連賢明補充,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始尋求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建立多元化的供應鏈。
一方面,台灣可以藉此機會,將自身定位為「非紅供應鏈」的重要一員,吸引更多的外資和訂單。特別是在半導體、電子零組件等領域,台灣具有明顯的優勢。另一方面,台灣也需要面對來自其他競爭對手的挑戰,如越南、印度等。除了持續深耕半導體等傳統優勢產業外,還應積極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提升產業鏈的韌性。
「非紅供應鏈」興起為台灣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但國際政治局勢的變動性也為台灣帶來挑戰。連賢明最後建議,雖然川普個人難以掌控,但透過與其核心幕僚的密切互動,有助於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中爭取更有利的資訊。同時加強與國際智庫的密切合作,台灣可以更有效地參與全球產業鏈的重塑,有助於在未來全球競爭中持續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