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5年1月
受惠MAGA 台灣經濟看旺
中研院經濟所
面對2025年經濟金融局勢變化,必須考慮一向難以預測的川普。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淑珺與經濟研究所合聘研究員、成功大學經濟系系主任林常青一致認為,在經濟學家眼中,「川普2.0」時代來臨後,對金融業者來說,利率政策的走勢可能更加詭譎難料,是一大考驗。
林常青指出,貿易戰一旦開打,金融環境陷入緊張局面,避險資金流入美元,促進美元走強。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 Group)推出的工具FedWatch也顯示,2025年9月、10月過後,降息速度將趨緩,這提高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因素,可能造成震盪加劇,投資人在金融市場操作的難度升溫。
美中貿易戰再升級 全球供應鏈重組在即
楊淑珺表示,川普的政策方向為「美國利益掛帥」,其策略就是對美國減稅、對外增加關稅,甚至放話對所有出口至美國的中國商品徵收60%關稅;後又「加碼」宣布,上任後要對墨西哥、加拿大商品徵收25%關稅,後續極可能也要對歐盟、越南有所動作。
若川普大力推動這些關稅,其他國家勢必會採取報復措施,像是中國現在已禁止向美國出口鎵、鍺、銻等軍民兩用的物項,而且打算針對電動車重要原料石墨進行更嚴格的審查。如此一來,國際經貿環境勢必惡化,許多產業間接被迫回美國生產,但美國人工極昂貴,若整體薪資提高、帶動物價飆漲,美國自然會停止降息,甚至要踏上升息之路。
減稅加劇財政負擔 金融業面臨挑戰
此外,楊淑珺提醒,目前美國國債金額很高,儘管川普有意開除大批聯邦公務員,藉此削減政府支出,但實際上很難做到,而且川普看來會持續2017年的減稅政策,拿掉2025年的落日時間點,這麼一來,美國政府要背負更多債務,赤字增加,美債得面臨長期利率走升的壓力。對台灣金融業者而言,這直接衝擊金融業的獲利模式、資產負債管理,特別是在利率上升的情況下,金融業持有的固定收益資產(如長債)價值會縮水,再加上通膨風險依然存在,更讓利率走勢充滿變數。因此,川普上任後,金融業更得加強利率風險的管理,以應對潛在挑戰。
不過,川普之所以採取這種種手段,不只是為了壯大美國經濟、保衛美國企業,舉例來說,加徵墨西哥、加拿大商品的關稅,其中有防堵來自加拿大、墨西哥非法移民及毒品的考量。更重要的是,許多廠商為了規避美國對中國加徵的關稅,繞道至其他國家「洗產地」,美國政府不可能對此毫無作為。但正因為有諸多複雜考量,川普的關稅政策究竟能執行到什麼地步,現階段就更難預測了。
再者,川普鼓勵增產美國境內的頁岩油、天然氣等石化能源,可能壓抑油價漲勢,讓物價隨之平穩,屆時或許可望降低美國的通膨壓力,減緩降息時程或升息的機會。因此,利率政策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仍得持續觀察下去。
受地緣政治影響 高階製造、軍民兩用產業看俏
儘管台灣面臨不少挑戰,但所謂「危機就是轉機」,箇中還是有許多契機在。首先,現在外界認為川普會停止援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逼兩國停戰和談,也可能要求中東國家休兵,地緣政治風險因而降低的話,不只對台灣,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大利多。
楊淑珺指出,高階半導體、先進封裝、AI周邊等屬於科技戰領域的戰略產業,未來將繼續擔任台灣經濟的領頭羊;而在川普的政策方向下,全世界貿易不容易走向全球化,供應鏈將持續分流,有望推動廠商回流至台灣,對先進產業的投資發揮加分效果;和中國直接有競爭關係的產業,因為轉單而受惠的機率提高。
林常青認為,諸如台灣或美國的無人機、低軌衛星等軍民兩用的產業都在「去中國化」,台灣在半導體、AI領域有顯著的優勢,可獲得不少發揮空間。在川普「美國優先」的政策下,業者若回到美國生產,容易面臨缺工問題,此時廠商就更加仰賴自動化,進而推快AI應用進程的發展。台灣的「晶片計畫」(晶創臺灣方案)若能順利推行至軍工業、自動化的應用上,會是經濟的一大助力。
此外,綠色經濟、數位轉型皆成為大勢所趨,也為台灣產業帶來了不同的挑戰與機會。以數位轉型來說,受惠於ChatGPT橫空出世、各種大型語言模型持續發展,後AI時代的產品與服務平台崛起,成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新驅動引擎,對金融業來說,金融科技發展也更具想像空間。楊淑珺認為,善用FinTech,確實可以協助業者提高生產力,並且更精確掌握金融消費風險。不過她也坦言,台灣在這方面仍相對保守,配合法規方能創造更多進步的空間。
綠色經濟崛起 台灣科技實力成全球焦點
至於現在綠色經濟當道,提倡節能減碳成為主流,為了達成2015年簽署的《巴黎協定》1.5℃全球升溫目標,碳排應當於2050年前後降至淨零,為此,歐盟列出2030年前整體排碳要比1990年減少55%的「綠色新政」目標,台灣為了順應潮流,也訂定了《氣候變遷因應法》。不過,川普反其道而行,決定退出《巴黎協定》,而且鬆綁了對石油和頁岩油的開採限制。
楊淑珺引用中研院2022年發布的《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指出,目前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逾90%來自能源部門,其中又以發電排放為大宗,再加上土地有限,不容易建置綠能電廠,以這樣的能源結構及先天條件,要達到2050年的淨零目標恐有困難。到底該怎樣才能離目標更近?這確實需要政府多加把勁。
此外,兩大經濟體對於碳排的方向大相逕庭,難免讓其他國家感到莫衷一是。林常青表示,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美國固然是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但也不可能放棄整個歐盟市場,因此我們該思考的是,公司的產品主要是銷售給誰?製程該如何更有彈性?要符合環保規定的話,該如何掌控成本?
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研究報告指出,包含再生能源、核能、氫能、儲能、永續燃料、碳移除技術等12項氣候科技,能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但大部分尚未規模化,成本難壓低,離投入商業運轉仍有一大段距離,現在都還處於前期研發階段,少有民間企業敢大舉投資。
林常青強調,台灣永續數據的透明度比中國高很多,這是我們的重大優勢,最好能善用這項優勢來發展減碳產品及服務,並取得歐盟的信賴、獲得相關驗證。如果我們有意在這些領域取得成績的話,政府能否提供研發資金?或者能否與歐洲、澳洲、日本等先進國家繼續合作,提升研發能量?以日本來說,政府的態度就相當積極,持續與許多國家簽署相關的MOU,亦值得台灣借鏡。
2025年,台灣除了拓展國際舞台外,解決內部問題也勢在必行,像是「高房價」依舊讓無數國人深感痛苦。「房市泡沫化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都是很長遠的。」楊淑珺語重心長道,央行第7波信用管制措施比以往來得嚴格,原因之一是打破房價會一直上漲的預期。新青安方案的立意良善,但意想不到的是許多投資客也趁機進場炒作。
深究物價房價根源:稅制改革、產業升級是關鍵
這給我們的啟發是,推行每一項政策前,都應當審慎思考:如果有一天政策要退場了,會不會造成什麼問題?另外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是如何端出更長線的手段,讓房價趨於合理。不同政府單位的政策步調不一樣,例如升息和新青安同時進行,會使貨幣政策和財稅工具等方式抑制房價的效果有限。
央行祭出第7波信用管制措施後,第3季房價漲幅確實有所收斂,成交量也下跌。央行目前沒有要再進一步祭出更多的信用管制措施,畢竟採取太激烈的打房手段,波及的不只是房價,也讓實體經濟受到影響。台灣房市的一大問題是房屋的持有成本偏低,房產的課稅基礎與市價差異大,再加上長期利率偏低,這些結構性的問題,才是關鍵所在。
台灣的低薪情況,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也相當明顯。楊淑珺表示,要帶動實質薪資成長,關鍵仍在於提升生產力,而這一點就得回歸到經濟結構及教育改革。在技職教育方面,應更密切與產業接軌,培育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另外,也要改善投資環境,目前仍面臨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等問題,較難以吸引能創造高薪工作的國外企業來台投資。台灣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與優質的人才,政府應鼓勵企業投資研發,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生產效率與附加價值,並創造優良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外資與高階人才,將能促進整體薪資成長。(本文由資深媒體人協助撰文,其長期關注總體經濟,對社會脈動亦有深刻觀察,現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