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4年12月

揭開財脆者金融行為模式面紗

不要責怪 而是理解
撰文:蘇偉華

2024年5月至6月,由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主任張志堯主持,透過8場焦點團體訪談,訪問了來自多元社會背景的37位財務脆弱者(簡稱「財脆者」),透過質性分析,揭示了財務脆弱者的金融心態與行為。研究結果不僅反映出這些受訪者在財務管理、儲蓄規劃、投資行為及金融素養上的樣態,更揭露了文化、社會支持以及正式金融體系參與之間的深層關聯性。

迷思一:緊急預備金的模糊界線

訪談發現,多數受訪者認為「緊急預備金」等於「銀行帳戶的錢」,而非一個獨立的風險準備金。因此,儘管有部分人聲稱他的準備金額達到數十萬元,但其實是把生活花費及其他用途的金錢混在一起,且實際支出上,萬一出國旅遊或休閒娛樂有需要,就會全部花完。這種行為反映出,個人財務概念中最基礎的風險應對準備,對於財脆者而言仍是一個模糊且被忽略的領域。

迷思二:消費管理的極端分布

財脆受訪者在日常支出上往往呈現出兩極化:一種人是完全依賴現金的消費,不刷卡,卻沒有記帳的習慣,因此現金花費的用途,大多全憑記憶,缺乏整體的概念,因此容易變成月光族。

另一極端則是極度偏好信用卡或電子支付工具,用帳單記帳,對不同金融APP或是第三方支付會仔細比較點數回饋,甚至為了賺點數而過度消費。這種看似「精打細算」,其實是衝動式的支出模式,反映出財脆者對於整體消費支出規劃的意識較為薄弱,更容易被短期優惠或回饋機制所驅動。

迷思三:投資儲蓄混淆與衝動投資

常見受訪者將投資與儲蓄混為一談,認為投資是儲蓄的一種手段,甚至會有解除定存,將資金放入股票、ETF等金融商品,卻未明確評估風險。有趣的是,這些人對自己的投資能力抱有極高自信,認為投資雖有風險,但因自認能充分掌握風險,因此投資也等同儲蓄。張志堯解釋,這就是心理學常見的「虛假的專家感」,誤以為透過網路或群組內的資訊就能掌握市場走向。然而,實際上,許多人未曾接受正確的金融素養教育,也缺乏投資風險管理觀念,往往衝動投資,導致虧損連連。

迷思四:快速致富的迷思與無視風險

研究發現,參與者中不少人抱持「財富自由」的美好想望,卻在執行上希望以最快速達成,對於穩健但報酬相對低的金融商品較不感興趣,反而對於聲稱高回報之金融商品或虛擬貨幣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並未建立理性的資產分配或風險評估框架。研究還發現,雖然大多數受訪者都說知道「高報酬代表高風險」,但反映在實際行為面,新聞媒體與網路上氾濫且不知真假的成功案例報導,對於財務脆弱者的投資行為模式的確具有極高的誘惑力。

迷思五:對正規金融體系的不信任與脫離

訪談中,許多受訪者提到因信用條件不佳或對銀行門檻的恐懼,傾向於尋求非正式借貸,例如親友、互助會或私人借貸。他們認為,與其面對繁瑣的申請程序與收入證明,或徵信過程被拒絕,不如選擇熟人間的靈活借貸,甚至地下金融借款方式。久而久之變成一種循環,與正規金融融資管道越行越遠。當然,受訪者多半也承認,私人借貸這樣的選擇雖能快速解決短期資金需求,但也增加了潛在的人際關係壓力與法律風險;而地下金融利率高,還款壓力大,因此若正規融資管道能夠更方便暢通,會成為他們的優先選擇。

迷思六:買保險是社交而非金融行為

許多受訪者因重視感情或面子,同時對自身保險需求缺乏認識,因此對保險的購買決策往往因人情壓力而驅動,而非基於理性決策的結果。受訪者提到,投保更多是一種社交行為而非財務規劃的需求反映。例如有人因親友推銷而購買不適合自己的保單,甚至未理解保障內容,顯示僅僅為了維持人際關係,而落入真正需要保障時才發現當時保單無力援助的情況。

迷思七:資訊來源的片面與過度自信

受訪者對於金融商品的了解大多來自網路、群組或親友間的非正式資訊交流,而非正規教育或專業建議。尤其YouTuber、KOL的影響力更大,即使有些KOL並不具備財經專業,但因為喜歡與關注,當這些KOL發表理財投資的意見時,也會選擇相信。這種資訊來源的片面化,反映了網路社群時代,認知的影響來源反而更窄化。而另一部分人則是覺得可藉由自學無師自通,甚或自己動手嘗試開發「投資模型」,這樣的行為強化了「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即相信自己掌握了獲利的秘訣。

迷思八:金融素養的M型分布

本研究中,發現財務脆弱者並非都是衝動的冒險者,其實他們看待金融商品的心態呈現M型化:一部分是對投資理財野心勃勃、自信滿滿,認為自己有機會快速致富,傾向追逐高報酬;但是另一半受訪者則是處在光譜的另個極端:對於金融採取完全迴避的態度,認為投資理財過於複雜,缺乏知識與自信去了解,乾脆完全迴避風險,久而久之,對金融商品完全不涉獵,或者乾脆把財務自主權交予他人。這種M型化現象,與正規教育體系缺乏金融素養教育有很大關係,也加劇了不同群體間的財務不平等與行為偏差。

重塑金融素養刻不容緩

焦點團體的研究顯示,當前台灣財務脆弱者的金融行為與風險樣態,是多重因素交織下的結果,包括社會文化的影響、金融教育的不足以及制度化支持的缺失。透過全面性的教育與政策介入,才能逐步降低這些族群的財務脆弱性,進一步推動全民的財務健康與穩定發展。

BOX 富人傳承的是遺產,但財脆族卻是債務傳承

本次焦點團體訪談揭露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傳承現象:財務脆弱族群的債務行為具有明顯的「世襲性」,且呈現出多層次的世代傳承特徵。參與者中多數人提到,面對急迫的金錢需求時,首選並非銀行等正式金融機構,而是向親友借貸,並以此建立長期的非正式財務支持網絡。然而,這樣的行為不僅加深了家庭內部的財務依賴,也讓財務脆弱的特徵延續到下一代。

財務脆弱族群世代循環的債務行為,正悄悄從家庭內部傳遞至下一代,讓財務壓力成為一種無法擺脫的宿命。焦點團體訪談揭示,這些族群往往優先選擇非正式借貸,例如親友之間的借款,或小額信貸等短期資金來源,來解決財務問題。雖然這些方式看似快速靈活便利,但卻埋下了世代財務依賴的種子,讓下一代在缺乏穩定收入與金融知識的情況下,複製父母的財務行為模式。

「債務正常化」的心理暗示

訪談中,一位父親提到,為了幫助在學的兒子購買摩托車,他向親友借款10萬元。這樣的行為雖然短期內解決了資金需求,但實際上形成了一種家庭內部的債務文化。親友借貸的便利性與無需高額利息的優勢,使得這些族群將非正式借貸視為首選,而忽略正式金融機構的選項。然而,這種做法往往帶來隱性的心理壓力,影響借貸者與親友的長期關係,甚至引發下一代重複相似行為的傾向。

當孩子在家庭環境中習慣於看到父母頻繁借款、延遲還款或依賴非正式借貸,這些行為便成為他們的「財務基模」(Financial Schema)。在心理學上,這種基模會影響他們對於債務的態度,讓「借錢過日子」成為生活的常態,甚至在成年後複製相似行為。

收入不穩定與教育缺失

這些家庭的經濟結構往往建立在不穩定的收入基礎上。臨時工或低薪工作占據主要收入來源,讓債務管理成為一種無解的難題。同時,這些家庭幾乎沒有接受過正式的金融教育,對於資金規劃與風險評估的認知有限。他們依賴的是零碎的資訊來源,例如親友建議或網路文章,這樣的知識偏誤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投資與借貸的錯誤認識。這些現象讓家庭的財務狀況持續脆弱,甚至無法為下一代提供經濟上的支持與指引。

世代循環的破解方向

要打破財務脆弱的世代傳承,必須從教育與政策兩方面著手。金融教育應進入家庭層面,幫助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正確的債務管理與資金規劃。同時,金融機構應試著降低對中低收入族群的貸款門檻,推出更多理債產品,讓這些族群能夠安全地進入正式金融體系。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減少對非正式借貸的依賴,為下一代建立穩定的財務基礎。

財務脆弱的世代循環是一個結構性問題,無法一蹴而就地解決。然而,通過政策干預與教育推廣,社會可以為這些家庭創造更平等的機會,讓債務不再成為下一代的宿命,而是邁向財務穩定的轉機。

可能投資少又效果快!立刻做就對了!